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8490字。

  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饮茶中“中和”的美学思想,体现在煮茶时的“水火相济”上。唐中期以后,人们更加关注煮茶过程中的细节对茶饮味道的影响。陆羽所著《茶经•五之煮》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首先,火苗要稳定,火力受热要均匀。“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炙凉不均。”另外,陆羽对煮茶之用水也提出了要求,并且在历史上有开古人之先锋的地位,他认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濑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煮茶最好选用活度适中的水,何谓活度适中?也就是说,水流的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不流动,即“石池漫流者上”。
  水火相济以为和,不温不火以为和,不急不慢以为和,达到协调融合的境界时,才能将茶叶最天然清香的本质味道体现出来,齿颊留香。只有把握事物本身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度,才能实现“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的审美意境。同时,在这品茶的个中滋味中,有了“一碗喉吻润”,探寻其中妙理,原来茶中滋味已散向毛孔,“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摘编自程梓富岛《浅谈唐代茶文化》)
  材料二: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因茶有益思助禅之效,寺院之中大有嗜茶之僧。唐开元之后,寺院普遍饮茶,并设有专门掌管茶事的“茶头”。至中晚唐时,福州长乐百丈怀海禅师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详细规定了禅门饮茶的制度,把饮茶、信仰、生活、品位、嗜好连成一个共生循环的生态模式,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
  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间玄谈悟道成了一种常态。除了可煮作茶粥食用,在茶水中增添盐、姜等调料在唐中期以前甚为流行。陆羽的《茶经》中对此也有记载,但陆羽对此种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极为不满,称其为“沟渠间弃水”。陆羽系统地改进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细,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代名茶尽出自长江流域,以春茶为贵,每至出春茶时节,长江流域的文人墨客以当地新茶封缄之后寄赠亲友,或派专人或由驿递送达对方。对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诗。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乞茶”“索茶”。这种风雅的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意重的旨趣。
  除了寄茶分甘,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茶会。除了赋诗联句,茶会上有时会通过击鼓传花方式营造氛围,行“传花饮”之法。安史之乱后,士子文人纷纷渡江避难,湖州、常州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官方也开始在这两州举办茶会。茶会除了给两州人才提供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斗新”提升了长江下游茶叶的品质。
  (摘编自刘礼堂《唐代长江流域饮茶习俗及其特点》)
  材料三:
  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做研究所研究员蒋文中老师,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坚持对中国茶文化研究,曾荣获“中国陆羽奖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称号。《光明日报》记者就“茶文化”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请问   ①   ?
  蒋文中:从“茶”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荼、槚、桡、蔎、茗、荈、葭等。至唐代及至陆羽撰写《茶经》之后,“荼”字才被划掉一横成为“茶”字。“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国人,上面是树叶。也就是说中国人发明了用树叶作为饮料。“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又有长寿之意,源于“廿”(草字头)+“人”(中间的“人”字)+“八十”(“木”字)=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寓指爱茶饮茶,遵循“人在草木间”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长寿,活到一百零八岁。从一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健康生态绿色有机环保的方向才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从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如何感受“天人和一”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蒋文中:中华文明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就是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产生于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充满了中华各民族人与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艺术情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中国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上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在精行简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中,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记者:原来,   ②   。那么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该着重倡导其中怎样的精神?
  蒋文中:中国茶文化中,饮茶不只是一种生活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道,由茶礼上升的“茶道”,便是最强调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的明伦之道。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甚至可以是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在世界三大饮料中,茶是最平和的饮料。“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和敬”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之意大处来说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呈现统一的状态,小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内涵体现。和为贵,内和则众志成城,外和则良友诸多,气和能财源广进,人和可所向披靡。以茶和天下,追求“和而不同”“和谐相生”之道,以中华茶文化之“和”诠释人类文明的兼容,充满了东方智慧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在人与社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交融影响下,在各民族人民都共同热爱的温和温情的一杯茶中,在“和谐相处”“和平与共”“共同发展”的认同中,大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茶文化是海纳百川,在茶的融通间,丰富着自己的多元,包容践行着“和而不同”的理念。
  (摘编自任维东、李曾骙《茶文化,蕴藏着哪些内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中期以后,人们更加关注煮茶过程中的细节对茶饮味道的影响,饮茶逐渐成为一种风雅的活动,陆羽认为山中清流是煮茶的上品水。
  B.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源于佛教的推动,寺院普遍饮茶,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不可缺少的部分,后来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
  C. “茶”又有长寿之意,由拆字而得,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寓指爱饮茶,遵循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长寿。
  D. “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人们认分只有达到协调融合的境界时,才能将茶叶最天然清香的本质味道体现出来,齿颊留香。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墨客以茶赠友,友人收到新茶后,需要以诗酬报,这种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B. 唐代名士举办茶会,以茶会友,茶会上文人赋诗联句,展示才华,这吸引官府参与其中,茶会从此成为人才交流平台。
  C. 对于大部分的底层百姓而言,饮茶让他们感受到愉悦,而茶学大师的人生境界要高得多,饮茶是他们修身养性的方式。
  D. 中国茶文化经由千年发展与演变,受到道家、儒家以及佛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情趣。
  3. 下面的茶俗或与茶相关的掌故中,体现了茶道追求中“和”“敬”的一项是(   )
  A. 宋代文人雅士流行“分茶”游戏,诗人李清照便是个中高手,即煮茶时待茶汤上浮细末如乳,就用著或匙搅动,使其变化出各种形状。
  B. 在四川的茶馆,既能看到长嘴茱壶倒茶、四川扬琴、金钱板等特色表演,也能交上几个朋友摆摆龙门阵,所以四川的茶馆具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C. 品茶讲究“六境”——择茶、选水、候火、配具、环境和品者修养,一招一式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故言“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D. 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秩,不能移饿否则就会枯死,所以在古代婚礼中人们馈送“茶礼”,就包含着对婚姻忠贞不渝的祝愿。
  4. 联系上下文,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记者提问补充完整。
  5. 美国作家埃伦•迪萨纳亚克说:“当纯粹的感觉经验被赋予文化与美学的意义,就会产生新的心理感受。”请据此谈谈品茶这一活动带给中国人哪些独特的心理感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B.“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源于佛教的推动”说法有误,原文为“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不是源于佛教的推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友人收到新茶后,需要以诗酬报”说法错误,原文为“往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人生与我
  朱光潜
  朋友:
  1我写了许多信,还没有郑重其事地谈到人生问题,这是一则因为这个问题实在谈滥了,一则也因为我看这个问题并不如一般人看得那样重要。在这最后一封信里我所以提出这个滥题来讨论者,并不是要说出什么一番大道理,不过把我自己平时几种对于人生的态度随便拿来做一次谈料。
  2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