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610字。
2021~20222学年高一(下)入学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任何事物的兴起和发展都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以及特定环境下的文化背景,元杂剧也不例外。元代是我国戏曲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黄金时期,元杂剧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出现了许多本色通俗、情感真挚热烈的戏曲作品,同时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戏曲理论体系。中国戏曲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就已经开始萌芽,但它发育成熟的过程却很漫长,直到元代才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态。在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元杂剧吸收多种技艺优势,逐渐成为一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杂剧兴盛的原因与元代废除科举制有关。元代的统治者、蒙古贵族及一些权臣轻视儒士,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对科举考试进行多方阻挠。他们认为儒士只会“空谈误天下”,把南宋和金的灭亡归结为儒生的文弱习气,饱学诗书的儒士是于国无利的迂腐之辈,所以自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一直到延祐时期,科举制一直处于被废除的状态。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提到了“儒生不幸文坛幸”的说法,认为知识分子遭到不公的待遇,导致他们拥有极为强烈的创作欲望,这一点成为促进元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的确,科举制的废除导致文人的抱负得不到实现,心怀满腔愤懑之情无处可发,他们混迹于市井之中,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一腔热血来创作戏曲作品,痛斥社会不公,成为百姓的代言人。
除此之外,元代大都经济繁荣,吸引众多戏剧家汇集于此,大都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元代杂剧带来了充足的观众群体与创作人才。忽必烈平定江南后,元统治者开始摈弃落后的生产方式,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因而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比较清平稳定的政治局面。但与此同时,与经济高度繁荣发展相对的却是社会的黑暗,官府贪污腐败,草菅人命,权豪势要杀人不偿命,高利贷的盛行,这又促使具有现实意义的公案剧大量出现,如《窦娥冤》《鲁斋郎》等作品都激烈地抨击了元代暗无天日的社会。
在杂剧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趋于稳定和成熟的叙事文学--说唱艺术的发展也与元杂剧的勃兴有密切联系。元杂剧独特的音乐体制则是在唐、宋以来传统的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唐宋大曲、转踏、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说唱艺术的艺术特色,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音乐形式,确立了曲牌联套的结构体制。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唱赚和诸宫调的艺术形式对元杂剧的影响极大,元杂剧有着一本四折的剧本体制,一折一个宫调的音乐体制,有着一人主唱的要求,结构严谨、短小精悍。其中“一人主唱”的演唱方式便是从诸宫调里男、女演员独唱的形式转化而来的,尽管在现在看来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样的要求导致其他演员没有演唱的机会,但有利于通过歌唱来抒发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真实情感,也有利于刻画主要戏曲人物形象。
(摘编自《元杂剧勃兴原因探讨》)
材料二:
提到大团圆的创作模式,首先我们必须对它进行一个界定。这里所说的大团圆是一种“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的中国戏剧结构模式,而非单指一个团圆的结局。这一创作模式历来为研究者所关注,人们多从表层揭示这种现象对作品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较少探究“团圆之趣”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一文中提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的观点,明确指出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乐天精神。当代美学家李泽厚也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化用乐感文化形容更恰当,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民族性格。这种乐感文化的心理积淀折射到戏剧文学中,集中表现在大团圆的结局上,即使是悲剧,也少有例外。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为例,《窦娥冤》清官昭雪,《赵氏孤儿》孤儿复仇,《汉宫秋》梦里团圆,《琵琶记》玉烛调和,《精忠旗》一门旌表,《娇红记》鸳鸯翔云,《清忠谱》除奸慰灵,《长生殿》蟾宫相见,《雷峰塔》雷峰佛圆;只有《桃花扇》是一个例外。因此,大团圆结局并不能简单理解为作家之间创作模式上的因袭,从本质上讲,它是我国古代作家群体长期的、不断重复的文化行为,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
“和”作为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客观世界各类事物的构成观念。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标准,《毛诗序》中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审美追求,强调对立面的均衡统一与和谐。这种以中和意识为内核的美学观念,反映到古代戏剧文学中,则集中体现在情感色彩的冷热相济,
(摘编自《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底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杂剧发端于上古原始社会,它发育成熟的过程漫长,直到元代才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态。
B.元代儒士虽然饱学诗书,但都充满文弱习气,只会“空谈误天下”,都是于国无利的迂腐之辈。
C.在元朝统治者的治理下,元朝的经济得到发展,但也出现了官场贪污腐败等社会黑暗面。
D.文学研究者认为大团圆的创作模式削减了作品的文化底蕴,这种模式不利于戏曲的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杂剧受诸宫调的影响,采取“一人主唱”的形式,这有利于舞台上的戏曲人物在特定环境下抒发真实情感。
B.李泽厚认为用乐感文化形容中国文化更为恰当,他的“乐感文化”说与王国维“乐天精神”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C.《墙头马上》和《西厢记》作为喜剧,并没有一喜到底,而是苦乐相错,这样做可以使作品显得乐而不淫。
D.我国古代戏曲中多数悲剧以大团圆作为结局,使作品哀不致伤,但《桃花扇》以悲剧结尾,不符合戏曲发展规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儒生不幸文坛幸”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称赞颜回具有“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即使生活清苦,颜回也能够自得其乐。
B.陆游一生仕途坎坷,遭到权臣的排挤,他只能将自己的爱国热情倾注到文学创作之中。
C.朱耷经历了人生巨大变故之后,借画笔曲折地反映自己所经历的痛苦。
D.林逋是北宋著名隐逸诗人,他隐居杭州西湖,他的诗歌多反映他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大团圆式的戏剧模式缺少文化价值。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燕子不居仇屋 许福元
三月三,燕子来;九月九,燕子走。
三奶奶至今仍住在五间老屋里。老屋砖抱角,坯填芯,屋顶垂一尺厚的秫秸。上面搭麦秸泥,挂小青瓦。
堂屋黑黑的脊檩上,有一个燕窝。这个燕窝又长又宽又深,做得好漂亮。
燕子有这样的习性。凡是主人家团结,宁静祥和,燕子秋天往南飞走,开春还飞回来。只不过在旧巢之上,再啄一圈新泥。同时呼朋引类,在屋檐下,厢房里,又增新居,形成一种小气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