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0150字。
全国甲卷地区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3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中,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相较于以局部利益为考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排他的爱国主义,这种建立在一体宇宙观基础上的家国情怀更加包容、博大,具有更深刻、更广泛的内涵。因此中国在历史上对内能把不同的民族团结得亲如一家;对外能协和万邦,形成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这对于当代中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仍具有重要启示。
②《礼记•祭统》记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条法》中记载了古圣先王制定下来的祭祀原则:“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祭祀的目的是国家通过定时举办纪念礼仪来表达对天地、自然、万物、先祖以及有功于国家社稷之人的恭敬与感恩之情。
③古人通过祭祖的方式培养人的家国情怀。在祭祖的过程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昭述祖德。每逢重要祭祀,全家族的人都被召集到祠堂中,共同听讲祖先的风范,传承家道、家规、家风、家教,培养人的家国情怀。东汉时期,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的路上不收“四知财”的故事,教育了杨家世世代代的子孙,使得杨家的后代出现“四世三公”贤才辈出的盛况。在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反腐倡廉、为国竭忠尽智的教育,就已经通过祭祀祖先、昭述祖德的形式开始了。
④修家谱也同样起到了培养家国情怀的教育作用。家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荣辱、兴衰、成败的历史。修家谱能够激起人对祖先功绩美德的思慕之心、恭敬之心,培养一个人对家族的责任感和承传家族美德、荣誉、文化的使命感。更重要的是,因为古人有“同姓不婚”的礼俗,通过修家谱溯源历代祖先,在一个家族的谱系中汇集了来自各个民族、各个姓氏的人,不同民族、不同姓氏是真正的一家人,这就培养了人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奉献之心。
⑤古人还建有“百姓宗祠”,“宗祠”所起到的文化教育意义相当于今天的“纪念馆”,共同纪念各个姓氏中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祖先,有助于培养家国情怀,传承中华文化。“百姓宗祠”就相当于“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建设“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在其中共同定时纪念中华民族的万姓先祖、古圣先贤,可以培养现代中国人不忘根本的家国情怀,延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形成中华民族“一体”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内可以凝聚十四亿同胞的人心,对外可以团结世界各地的华人同胞,使之万众一心、和谐一体,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⑥家国情怀是一种具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念的博大胸怀,正是这种胸怀孕育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为解决当代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刘余莉 聂菲璘《家国情怀的精神境界与历史文化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建立在一体宇宙观基础上的家国情怀,内涵广泛且意义深远,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B.《礼记》中提出,在管理国家、治理百姓的措施中,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同时该书还记载了祭祀原则。
C.古人在祭祖时要昭述祖德,共同听讲祖先风范,缅怀祖先德行,因而祭祀起到了家族道德教育的作用。
D.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当代中国构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3段以杨震为例,旨在说明祭祖时可以通过昭述祖德的方式,传承家风、培养家国情怀。
B.文章旁征博引,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的论证方法,充实了论证内容,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C.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古人祭祖、修家谱、建宗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脉络清晰。
D.文章主要论证中国古人家国情怀的培养方式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启示,观点明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上中国不仅使国内各民族团结一心,更重要的是使万邦和睦,八方来仪,这都源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B.中国古代,国家依时依礼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敬飨天地万物,礼敬历代先祖,缅怀有功于国家社稷的人。
C.修家谱能培养家国情怀,是因为古人有“同姓不婚”的礼俗,家族谱系中汇聚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姓氏的人。
D.建设好“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就可形成中华民族“一体”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Hi-大家好,我是“一度电”,诞生于哈密煤电公司,可不要小看我只有一度,我可以让家中25瓦的灯泡连续点亮40小时,可以让电视机开10小时,可以让冰箱运行36小时,可以将8公斤的水烧开等等。
这么厉害的“我”,你知道是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