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7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对一切社会来说,这个关系有着共性,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也有着共同的基本原则。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公利是一个基本原则,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中国古代关于义利公私关系的思想,肯定义以为上,要求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私利服从公利的基本精神,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然而,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又有不同的情况,对这个关系的处理也就有不同的具体原则。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也有着古代等级制所决定的时代特点。具体说,在传统思想中有着把义与利、公利与私利对立起来,否定和压制个人私利的情形。汉代董仲舒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典型的表现。以后宋儒更以“欲”为“万恶之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甚至灭尽人欲,更表现了这种否定和压制个人物质利益的倾向。在法家那里也有类似的情形,法家要求百姓私利服从公利,同时提出立法去私,也要求当权者大公无私。韩非说:“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他把公利与私利的关系等同于人主与匹夫的关系,以人主为公利的代表;实际上,这也就是以人主一人、一家的私利为天下、国家的公利。这就不能不导致对普通百姓物质利益的否定和压制。清初黄宗羲曾尖锐地批评过这种现象。他说,尧舜时期,他们“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而后来的君主则不然,是“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把天下看作自己的产业;把自己的私利说成是天下的公利,“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私利服从公利的原则精神是正确的,但其实际的实行却是压制了个人的物质利益。这是传统思想中深刻的矛盾。
传统思想中的这种矛盾,有深刻的根源。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利益关系是不同的,从而反映这种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也是不同的。在存在着利益对立的社会里,一般来说,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原则总是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也总是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的公利,要求人们服从其私利。在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社会条件下,儒家所提倡的义,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等级制的需要。荀子在讲到以义制利的时候曾经具体提出了“进则近尽,退则节求”的原则。他说,对于国君,其物质利益不可能完全满足,但可以尽量求接近于满足;对于像守门人那样地位低贱的人,其物质欲望不可能完全去掉,但可以尽量节制。一方面是尽量满足,另一方面是尽量节制,这就是其以义制利的具体内容,清楚地反映出等级制的特点。就是在同一社会制度下,不同的人们对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水浒传》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那里,梁山好汉与官府之间,对于一切问题的义与不义,都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梁山好汉认为是替天行道的义举,官府都认为是大逆不道,是抢劫,是造反。但他们的原则却是一个,就是以义为取舍的根据,不取不义之财。所以,基本精神是一个,但社会公利、公利与私利的关系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义的具体内容更因人们的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基本精神是正确的,具体内容则是服务于等级制的。
我们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继承,就是要继承其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精神,而批判和抛弃其具体的、时代性的内容;要继承其以义为上、见义思利、私利服从公利的原则,而对于传统的义的内容则要加以改造。在我们的社会里,社会的公利与个人的私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是每一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和提高,又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目的。今天我们提倡的义,应该反映公利与私利的这种统一的关系,树立公利与私利统一的义利观。
(摘编自钱逊《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是社会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
B. 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存在着公利与私利对立的情形,这是统治者维系自身利益造成的。
C. 社会制度决定了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又决定了道德原则,道德原则决定了公私矛盾。
D. 新的义利观,要对传统思想进行扬弃,更重要的是赋予传统“义”的内容以时代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继承了荀子以义制利、否定和压制个人追求私利的思想。
B. 董仲舒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乏积极意义。
C. 法家的立法去私,将公利与私利转换成人主与百姓的关系,这就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
D. 梁山好汉与官府都认可以义制利的观点,二者对“义”的具体内容的理解是一致的。
3. 下列选项,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所法混淆了私利与公利的界限。
B.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见利思义的观点,仍可作为当代社会的标准。
C. “舍生取义”,是孟子提出的价值观,是一种道德追求,并不反映公利与私利的矛盾。
D.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这是墨子为了达到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而提出的主张。
4. 本文是如何逐层深入论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
5. 对于某网络主播偷税被罚13.41亿人民币的事件,请结合本文的义利观,谈谈你对偷税这一行为的看法。(4分)
重庆市七校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