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14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这个概念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孔子赋予了“君子”以丰富的道德内涵,从而使君子成为有道德之人的代名词,是传统伦理道德完善的人格体现。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君子也经常被认为是儒家的理想人格。
从一般意义上说,“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因为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评判衡量,“君子”是人人应该向往、人人应当具备的一种人格。从严格意义上讲,理想人格是人们效法的楷模,而普通人其实很难成圣作佛。君子则不同,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因此,君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人格,而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物,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君子,就是能不断地努力上达趋向于善。
中国的君子文化并非仅属于儒家文化。“君子”的核心内涵相对稳定,但同时又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这在君子文化中也有所体现。儒家的“见贤思齐”(《论语•里仁》)、以天下为己任、坚守气节,道家道教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静无为、尊道贵德,佛教的去除贪欲、破除执着、慈悲助人、智慧人生等,都成为君子文化的丰富内涵。
儒、道的君子文化表现出了不同的旨趣和精神风貌:第一,儒家注重培养君子的道德修养,道家注重提升“君子”的思想境界。儒家的“君子”人格与“小人”相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道家则从崇尚自然无为出发,以厚重、静定之道为根本,通过抱朴守真、虚心守一而努力摒弃种种外在的诱惑,将“燕处超然”地保持内心平静,以守住自然之道作为“君子”的思想境界。第二,儒家的君子是“人之君子”,道家的君子是“天之君子”。
在儒家那里,“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要求由修齐而达治平,并认为只有完成了治平,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理想人格,由此将内圣和外王有机地统一起来。与儒家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道家从生命关怀、个性自由出发,将“君子”看作是随顺自然的楷模,强调“君子”应遵循“无为而无不为”之道,“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第三章),表现出了浓厚的自然主义情怀。儒、道两家的“内圣外王”式的理想人格有鲜明的区别,也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中国君子文化的相异和互补。
在中国传统君子文化中,儒、道两家的君子文化最具代表性,它们的相异互补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为今天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境界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摘编自洪修平、孙亦平《君子、理想人格及儒道君子文化的相异互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先秦时期,孔子提出“君子”这一概念以表达其对传统伦理道德完善人格的理解。
B.在孔子看来,“圣人”代表现实中难以见到的理想人格,“君子”则代表现实人格。
C.儒家的现实主义精神与道家的自然主义情怀虽有不同,但却共同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D.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君子文化,有助于在今天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从君子人格的属性切入,深入辨析了其丰富的内涵,层层深入,脉络清晰。
B.文章第三段既是对前文的补充,也引出下文对君子文化的分析,使思路更严谨。
C.文章第四段引用多则文献材料,证明儒、道的君子文化互相区别,又互相补充。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充分探讨了儒道君子文化的不同,并指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君子文化对于鼓励人积极向上具有重要意义,普通人不断向善就能成为君子。
B.中国君子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密切相关。
C.儒家君子从个人修养走向社会治理,因此和道家君子相比,更具理想人格。
D.儒家为君子文化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内涵,佛道则不断丰富发展着君子文化。
山西省怀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如今有一种重智商轻人格的偏见,似乎新型人才的成长,知识和智商才是真格的,什么人格、品德已经过时。其实,当今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不但要有高智商,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因为信息时代知识的创新活动,都是在集体协作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