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题,约5510字。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训练题
语 文
本试题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市(县、区)、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条形码不得撕下重新粘贴。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在答题卡规定区域内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在草稿纸、答题卡规定区域外、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共47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 4 小题,共18分)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遇见过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
他的相貌很古怪,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脸是方方的,扁扁的,像《聊斋志异》中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他如果笑起来,是狞笑。
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开口就骂人。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因为一件小事就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不惜笔墨交代了徐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等。这反映了作者对“徐老虎”的畏惧与厌恶之情。
B.徐先生批改作文时常常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反映出徐先生高超的写作水平,他的这种修改方法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的成功产生了重要影响。
C.作者截取了徐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段,抓住先生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便把徐先生刻画得形神兼备。
D.“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开口就骂人”,“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等行为,反映出徐先生脾气暴躁,性格偏激,不热爱学生,对教学和学生都缺乏应有的耐心。
2.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说这位国文先生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给文章设置了悬念,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在刻画先生的外貌时,抓住了特征,有意凸显了先生形貌“古怪”的一面,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C.本文在外貌、语言描写等方面颇见功夫,从多个方面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先生的形象。
D.文章欲抑先扬,形貌刻画中寄寓着批判,行为描写中又蕴含着赞扬,字里行间充满对先生浓烈的情感。
3.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描写徐先生时用了哪些手法?(6分)
4.文章最后写道: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怀着怅惘敬慕之意。这句话里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 8 小题,共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 5 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