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13980字。

  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答案请做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仿佛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一)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说。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他选择了造船。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团队成员之一。
  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但此后30年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才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地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与对家人的隐瞒相比,黄旭华的爱人承担了更大压力。“他生活简单随性,出去理发都嫌麻烦。后来,我买了理发工具学会理发,给他剪了几十年。”黄旭华的爱人李世英说。
  (二)
  核潜艇,是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黄旭华回忆说。
  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方案时,他选择了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
  黄旭华通过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取得了丰富的试验数据,为论证艇体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计算数据,当时还没有手摇计算机,初期只能依靠算盘。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答案相同才能通过。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地计算。”
  为了在艇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黄旭华不断调整、修改、完善方案,让艇内100多公里长的电缆、管道各就其位,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
  用最“土”的办法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
  (三)
  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在于极限深潜。然而,极限深潜试验的风险性非常高。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沉没,艇上129人无一生还。
  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核潜艇载着黄旭华和100多名参试人员,一米一米地下潜。“在极限深度,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的压力是一吨多,100多米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会导致艇毁人亡。”
  黄旭华镇定自若,了解数据后,指挥继续下潜,直至突破此前纪录。
  新纪录诞生,全艇沸腾!
  正是凭着这样的奉献精神,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新中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
  作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直到今天,93岁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
  (摘自新华网《黄旭华: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旭华整整30年没有回老家,父亲去世,也没有回去奔丧,展现了一位科学家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一生。
  B. 为了缩短核潜艇的建造工期,黄旭华带领团队不断调整、修改、完善电缆、管道的位置,合理布置艇内的设备、仪表、附件。
  C. 文章写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亲自随核潜艇下潜进行深潜试验,突出表现了他与同事们同甘共苦的平等精神。
  D. 我国依靠自己力量建造核潜艇的周期之短属世界罕见,它凝聚着成千上万核潜艇研制人员的心血。
  2. 下列对本文写作特色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黄旭华爱人的压力与不理解,目的在于侧面表现核潜艇研制人员对工作的忘我的全身心投入。
  B. 本文选取了黄旭华研制核潜艇过程中的几个片段,多角度展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
  C. 文章用平实的语言与朴实的事迹,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璞玉浑金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 本文在行文中多次引用黄旭华自己的话,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凸显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 结合材料,概括文章主要表现了黄旭华怎样的精神品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淡泊名利、甘为人梯”错,本文突出体现的是黄旭华以身许国,为祖国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报国热情;
  B.“为了缩短核潜艇的建造工期”错。“缩短核潜艇的建造工期”是客观效果并非目的,原文只是说“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
  C.“与同事同甘共苦的平等精神”错,这里选用黄旭华参与下潜试验事例的目的是表现他以身作则、不畏艰难的高度责任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