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050字。
杭州中考语文考前信息卷(二)
一、积累(20分)
同学们在老师组织下观看了纪录片《节气——时间里的中国智慧》,请根据其中一段解说词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它与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有关,是指导人们农业生产和预知生活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从惊蛰的桃始华、黄莺鸣,到春分的玄鸟至、雷发声,原本销声匿迹的昆虫又重新活跃在田间草际,草木萌发,万象更新。过去的人们讲究【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此俗历代相传,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礼记》中说【 】“祭日于坛”。过去,在老北京,皇帝在春分时要去日坛祭日。仪式虽然比不上祭天的典礼,但也比较隆重,令人叹为观止。“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则曰明”,天地之间,温暖晴和,是时清明。二十四节气名称大多记物候,如谷雨、芒种、小暑、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词来定义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唯一。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之后便要告别这一年的春天了,春日里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成为过去,但那即将到来的夏天,也定会是一场别zhì的体验。生活也是如此,纵使时光流shì,人们总会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萌发(méng) 追溯(shuò) 别致 流世
B.萌发(méng) 追溯(shù) 别至 流逝
C.萌发(míng) 追溯(shuò) 别至 流世
D.萌发(méng) 追溯(sù) 别致 流逝
2.文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销声匿迹 B.叹为观止
C.花香鸟语 D.草长莺飞
3.在文中【】处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冒号 冒号 B.破折号 逗号
C.冒号 逗号 D.破折号 冒号
4.结合文中语义,谈谈你对“指南针”的理解。(3分)
5.结合链接材料,说说“谷雨”这个节气名字的由来。(4分)
【链接材料】
“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故此得名。”
选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6.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在班会活动中,爱好书法的同学给大家讲解了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这幅作品书写的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
B.字形欹(qī)正参错,或大或小。
C.采用狂草书体,活泼飞舞,奔腾放纵。
D.沉厚中见放逸,尽显书者情感之起伏。
【答案】1.D
2.B
3.C
4.指导人们农业生产和预知生活冷暖雪雨的二十四节气。
5.谷雨节气降雨增多,雨水滋润土地和百谷,此时播种,适合谷类作物的生长,故此得名。
6..C
【解析】1.本题考查掌握字音字形的能力。“萌发”,读音 méngfā,指植物开始发芽,比喻事物的开端,“萌”读作“méng”,不能读成“míng”。“追溯”,拼音是zhuī sù,意思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溯”读作“sù”,不能读成“shuò”。“别致”的意思是别出心裁,新奇有致之意,“致”不能写成“至”。“流逝”意思是形容迅速消逝,“逝”不能写成“世”。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成语的能力。A.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使用正确;B.叹为观止: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C.花香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使用正确;D.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使用正确;故选B。
3.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过去的人们讲究”是总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表解释说明,中间应加冒号。“祭日于坛”是间接引用,《礼记》中说后应加逗号。故选C。
4.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要读懂材料,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从“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它与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有关,是指导人们农业生产和预知生活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可知,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二十四节气”比作“指南针”,所以“指南针”是指导人们农业生产和预知生活冷暖雪雨的二十四节气。
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从“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可知,谷雨节气降雨增多,从“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可知,谷雨播种,适合谷类作物的生长,又有雨水的滋润,促进谷物生长,故此得名“谷雨”。
6.C.这幅作品是行书,不是草书。选项错误;故选C。
7.填写下面句子中的古诗。(4分)
良渚文化中美好安宁的生活状态,与历代文人墨客所描写的和乐融洽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陆游“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