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300字。

  高2020级高二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务必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务必将答案规范写在答题卡规定区域内,否则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饮茶中“中和”的美学思想,体现在煮茶时的“水火相济”上。唐中期以后,人们更加关注煮茶过程中的细节对茶饮味道的影响。陆羽所著《茶经•五之煮》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首先,火苗要稳定,火力受热要均匀。“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炙凉不均。”另外,陆羽对煮茶用水也提出了要求,他认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浸流者上;其瀑涌湍濑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即是说,煮茶最好选用活度适中的水,何谓活度适中?也就是说,水流的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不流动,即“石池漫流者上”。
  水火相济以为和,不温不火以为和,不急不慢以为和,达到协调融合的境界时,才能将茶叶最天然清香的本质味道体现出来,齿颊留香。只有把握事物本身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度;才能实现“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的审美意境。同时,在这品茶的个中滋味中,有了“一碗喉吻润”,探寻其中妙理,原来茶中滋味已散向毛孔,“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摘编自余沐阳《唐代茶文化审美意蕴》)
  材料二: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僧侣习惯于从饮茶中品味苦,进而帮助对佛法进行参悟,最终参破苦谛。唐开元之后,寺院普遍饮茶,并设有专门掌管茶事的“茶头”。至中晚唐时,福州长乐百丈怀海禅师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详细规定了禅门饮茶的制度,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
  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间玄谈悟道成了一种常态。除了可煮作茶粥食用,在茶水中增添盐、姜等调料在唐中期以前甚为流行。陆羽的《茶经》中对此也有记载。但陆羽对此种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极为不满,称其为“沟渠间弃水”。陆羽系统地改进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细,更具雅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代名茶尽出自长江流域,以春茶为贵,每至出春茶时节,长江流域的文人墨客将当地新茶封缄之后寄赠亲友,或派专人或由驿递送达对方。对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诗。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乞茶’“索茶”。这种风雅的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意重的旨趣。
  除了寄茶分甘,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茶会。除了赋诗联句,茶会上有时会通过击鼓传花方式营造氛围,行“传花饮”之法。安史之乱后,士子文人纷纷渡江避难,湖州、常州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官方开始在这两州举办茶会。茶会除了给两州人才提供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斗新”提升了长江下游茶叶的品质。
  (摘编自刘礼堂《唐代长江流域饮茶习俗及其特点》,有删改)
  材料三:
  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蒋文中老师,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曾荣获“中国陆羽奖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称号。《光明日报》记者就“茶文化”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请问 ①?
  蒋文中:从“茶”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荼、槚、桡、蔎、茗、荈、葭等。至唐代及至陆羽撰写《茶经》之后,“荼”字才被划掉一横成为“茶”字。
  “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国人,上面是树叶,证明了中国人与茶密不可分的关联。“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又有长寿之意,源于“廿”(草字头)+“人”(中间的“人”字)+“八十”(“木”字)=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寓指爱茶饮茶,遵循“人在草木间”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长寿,活到一百零八岁。从一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健康绿色、有机环保的路才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感谢您精彩的解读,“茶”字中原来包含着我们中国人美好的期待和心愿。请问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又蕴藏着中国人怎样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蒋文中:中华文明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就是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道家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产生于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中国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在精行简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中,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记者:原来,  ②  。那么在今天,我们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又应该着重倡导怎样的精神追求呢?
  蒋文中:中国茶文化中,饮茶不只是一种生活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道。“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和”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之意大处来说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呈现统一的状态,小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内涵体现。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怡”者有和悦、愉快之意,“真”则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对于大部分的底层百姓而言,通过饮茶感受到愉悦便算是圆满。然而对于文人雅士、茶学大师而言,饮茶是修身养性的方式,饮茶即饮人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摘编自任维东、李曾骏《茶文化,蕴藏着哪些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中期以后,人们更加关注煮茶过程中的细节对茶饮味道的影响,饮茶逐渐成为一种风雅的活动,陆羽认为山中清流是煮茶的上品水。
  B.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源于佛教的推动,寺院普遍饮茶,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不可缺少的部分,后来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
  C.“茶”又有长寿之意,由拆字而得,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寓指爱茶饮茶,遵循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长寿。
  D.“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人们认为只有达到协调融合的境界时,才能将茶叶最天然清香的本质味道体现出来,齿颊留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人墨客以茶赠友,友人收到新茶后,需要以诗酬谢,这种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B.唐代名士举办茶会,以茶会友,茶会上文人赋诗联句,展示才华,这吸引官府参与其中,茶会因此成为人才交流平台。
  C.陆羽鄙弃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他改进了烹茶之法,使烹茶具有了文人雅兴,因此王公朝士无不喜欢。
  D.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情趣,是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一个侧面映照。
  3.下面的茶俗或与茶相关的掌故中,体现了茶道追求中“和”“敬”的一项是(3分)
  A.宋代文人雅士流行“分茶”游戏,诗人李清照便是个高手,即煮茶时待茶汤上浮细末如乳,就用箸或匙搅动,使其变化出各种形状。
  B.品茶讲究“六境”——择茶、选水、候火、配具、环境和品者修养,一招一式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故言“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C.在四川的茶馆,既能看到长嘴茶壶倒茶、四川扬琴、金钱板等特色表演,也能交上几个朋友摆摆龙门阵,所以四川的茶馆具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D.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所以在古代婚礼中人们馈送“茶礼”,就包含着对婚姻忠贞不渝的祝愿。
  4.联系上下文,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记者提问补充完整。(4分)
  5.美国作家埃伦•迪萨纳亚克说:“当纯粹的感觉经验,被赋予文化与美学的意义,就会产生新的心理感受。”请据此谈谈品茶这一活动带给中国人哪些独特的心理感受。(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