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050字。

  郓城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因此长期大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懂”这门艺术最佳的途径。戏曲的道理也不例外。在戏曲风行的千百年里,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扶老携幼在乡村戏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赏,从来没有生发过“不懂”戏曲的感慨。戏曲之所以曾经拥有广泛的受众,就是由于这些观众有长期欣赏戏曲的经验积累:他们既熟悉戏曲演绎的故事,亦熟悉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所以才能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才能为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当前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今天连大学生都慨叹“不懂”。这是因为戏曲生存语境变了,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成审美经验。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建构了有异于传统的知识谱系,其中几乎没有戏曲独特的文本、音乐和表演形态的身影,戏曲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也有异于现有谱系,这些都进一步加重当代观众和戏曲的隔膜。
  戏曲生存的新语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理论话语。只有用当代观众容易接受的话语,才有可能重建当代人与传统艺术之间的情感联系,推动传统艺术走向世界。
  把戏曲的道理说清楚、让人听明白,这种理论叙述须是既有来处,又是当代的世界的。千余年来,前人留下宝贵的戏曲规律理论总结与阐释。元代以来戏曲论著的主体是曲律,因为文人最关注戏曲作为韵文的写作规范;明末清初开始有了关于戏曲编剧法和表演的探索,多呈现为感想和评点式的零金碎玉;民国年间张厚载总结戏曲表演为非写实的“假象会意”、齐如山说戏曲表演“有声皆歌,无动不舞”,都经典且精到;戏曲艺人来自长期舞台实践的经验总结也非常丰富,大量朗朗上口的格言戏谚是其最精彩的部分。
  前人在戏曲理论方面的这些积累,都在说戏曲的“道理”,就局部而言,不仅把戏曲道理“说清”了,而且说得精彩传神。然而,从整体来看,这些理论成果虽然在当时或有很高价值,包含了经典剧目的社会文化解读、戏剧故事和人物及情感的细致分析、舞台表演手段解析和演员评价、戏曲音乐鉴赏等丰富内容,但是与当代知识谱系格格不入,更缺乏现代学术所要求的观点见解间相互关联的整体性,因此还称不上戏曲规律与特点的系统化阐释。何况古代戏曲论著需要转换为白话,艺人口耳相传的格言戏谚需要甄别校订且转换为今天的口语,对当代人而言,用前人的方法和语言讲戏曲的道理,不仅说不清,而且听不懂。
  (摘编自傅谨《如何让更多人“看懂”“听懂”戏曲》,《人民日报》2020年7月19日)
  材料二:一位当代戏曲剧作家指出:“不少剧目在舞台上倡导的东西,正是观众厌恶的东西;而它所反对的,又恰恰是人们所喜爱的。”不过,尽管内容和观念陈旧,但是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的艺术方法就深受中国戏曲表演的启发。法国前卫戏剧理论家阿尔托极力推崇东方剧场,说它是一种演员的剧场,而西方剧场则完全忽略了演员身体的动作,一味强调语言对白就是一切,致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戏剧竟然无从发挥形象之美。
  把莎士比亚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使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戏曲中自由的舞台时空可以表现莎剧中广阔的宇宙,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可以表现莎剧中各种人物和激情;而莎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则可以在戏曲的虚拟传神、简繁有致的形式中得以凸现和延展、夸张和强化、发扬和光大。莎士比亚戏剧在这种结合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戏曲也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在与西方戏剧文化的对话中更新陈旧的观念。(摘编自张德明主编《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
  材料三:若干年前,戏曲理论家马也用“新歌舞叙事”概括张曼君的导演特点。在此次研讨会上,他提出,应该特别注意张曼君对于戏曲现代转型带来的启示。马也认为,“张曼君提出的‘退一进二’理念,实际上就是从程式体系‘退一’,退到歌舞叙事,退到‘三民主义’,在有效保留戏曲传统的功法和程式、歌舞表演的基础上,大大拓展戏曲的表演空间。她是化开而不仅是化用程式,歌舞叙事与程式叙事是自由的、相互流动的。而‘三民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为戏曲建立了新的赋形坐标,‘三民’不再是纯粹的、外在的形式,同时也是内容。这实际上给戏曲提供了新的价值学、本体论的实践案例,对于探讨戏曲新形态、新美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话剧加唱”历来备受诟病,而是否“戏曲化”常常成为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现代社会迅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内容,让程式语汇赖以生存生长的高度稳定性、可辨识性遭遇了难以破解的难题。怎么办?张曼君选择了打破程式、回到歌舞。她认为,戏曲化的核心不是身段,而是物件幻觉,“在我的创作实践中,也一直试图藉此建立起自己的表达线路图,进而拓展表演艺术空间,促进产生新的时空可能性、新的美学思维形态”。在她的作品中,传统的水袖、马鞭等道具,已经扩展到了更大、更外在于演员的道具,如红绸、灯笼、板凳等,从赣南采茶戏《十二月等郎》中的“二胡舞”到评剧《红高粱》中的“抬轿舞”、秦腔《狗儿爷涅槃》中的“板凳舞”等,张曼君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处理,已然不是上场拿范、台口亮相的样式,而大量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而古希腊歌队与戏曲歌舞的融合,也进一步丰富了她的舞台表达语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会专家除了进一步归纳张曼君的导演风格、总结她的艺术经验,还对“张曼君现象”带来的美学新思维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阐发,认为张曼君在现代价值表达上落脚于人、在舞台综合上回归歌舞的创新探索,实际上建立了一种戏曲现代实践的新思维、新样式,可能意味着戏曲美学探索的一个新的起点。
  (摘编自郑荣健《“张曼君现象”对戏曲现代实践的启发》,《中国艺术报》2021年1月2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对戏曲从来没有过“不懂”,是因为他们能够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
  B. 前人把戏曲理论说得精彩传神,但主要问题是对当代人而言,用前人的方法和语言讲戏曲的道理,不仅说不清,而且听不懂。
  C. 材料二:由于西方戏剧艺术方法的缺陷,莎士比亚戏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很难得到表现,借鉴中国戏曲,可以弥补这个问题。
  D. 材料三:针对戏曲现代戏创作中遭遇的难以破解的难题,张曼君在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现代人“不懂”戏曲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 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缺乏戏曲审美经验。
  B. 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几乎没有构建与戏曲相关的知识谱系。
  C. 戏曲的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与现代人的观念有所不同。
  D. 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与当代观众的隔膜在进一步加剧。
  3.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甚至借鉴中国戏曲的艺术手段,说明中国戏曲在其表现手段上具有独特魅力和先进性。
  B. 和中国戏曲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相比,西方戏剧在表演上显得表现力不足,莎士比亚戏剧也不例外。
  C. 张曼君大量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把古希腊歌队与戏曲歌舞融合的创新,成功地证明了材料二的观点的正确。
  D. “张曼君现象”的落脚于人、回归歌舞的新思维、新样式,也许意味着一种新的戏曲美学理念的开端。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中国戏曲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化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