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070字。
单元质量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认为,“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其实,韦勒克所反对的“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即物理意义的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并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还是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怎样的?”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有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叙事性是非虚构文学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这种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以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它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些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非虚构文学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文学,并且它似乎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对非虚构文学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从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为焦点,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记录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以此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面对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等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和习惯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于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认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否认了“真实”这一艺术标准,其实,这就否认了物理层面的真实和文学层面的真实。
B.那些让我们以新的视野去进一步思考与辨析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文学作品,往往也符合既有的文学概念。
C.非虚构写作从习惯上改变了传统写作的模式,使创作者的主观意愿更明确,问题意识更强烈,其创作过程更显理性。
D.仅仅通过二手的资料去了解社会,凭借经验对现实进行习惯性处理,这样创作出的作品,问题百出,也不接地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些年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非虚构写作,既有其内在魅力,又让作家有所疑惑,未来将引起学术界百家争鸣。
B.如果想要拍摄一部纪录片,来展现梁庄的社会变化和梁庄人的生存状况,《中国在梁庄》会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C.无论是对于非虚构文学还是对于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而言,作者深入现场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都显得十分重要。
D.作家李天田走出书斋,深度介入社会,通过自己的相亲经历创作了《相亲记》,该作品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非虚构写作作品的一项是(3分)( )
A.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
B.李辉的《封面中国》
C.贾平凹亲访之作《定西笔记》
D.梁鸿的《中国在梁庄》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非虚构写作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答: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注]
袁行霈
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