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180字。
2021-2022学年下期第一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南博物院有一件裴李岗文化的“乳钉纹红陶鼎”,距今已有7000~9000年的历史,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鼎。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先民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最早用于炊煮食材的鼎就逐渐变成了礼器。传说禹曾划分天下为九州岛,令九州岛州牧贡献青铜,铸为九鼎,并在上面铸刻名山大川、奇异之物,于是“九鼎”就有了王权至高无上和国家繁荣统一的意味。虽然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后来的周礼确实对鼎等青铜器的使用进行了严格规定。《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而百姓自然就不能用鼎了。当然,随着周王室日渐衰微,这些规定慢慢成了一纸空文。如曾国在战国初期是一个小国,但在其国君曾侯乙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竟然也发掘出了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八簋。类似情况在“礼崩乐坏”的东周并不少见。
从新石器时代到东周,鼎的功能经历了“人化→神化→礼化→人化”的演变,纹饰风格也不断变化。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兽面纹。兽面纹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如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和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足上端都有浮雕式兽面纹,大盂鼎的颈部还有带状兽面纹,看上去神秘而狞厉。宋代的金石学家把它们统称为“饕餮纹”。所谓饕餮是传说中的上古怪兽,十分贪吃,连自己的身子都吃掉了,只剩下一个头,是贪欲的象征。但商周的兽面纹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张光直先生认为在青铜器上铸造兽面纹是为了与神沟通,而陈公柔和张长寿先生认为兽面纹是先由一对圆泡状乳钉变成双目,再逐渐繁复增饰而来,其根源是史前的眼睛崇拜。
由于鼎在先秦是重要的礼器,所以器主往往会在上面铸刻文字。商代青铜器铭文多为徽记,字数较少,只有器主的族徽或其族名、官名、私名等。如国家博物馆的子龙鼎,内壁近口缘处只有“子龙”二字。而且“龙”字的象形意味特别浓,几乎像一幅小画。到了西周,由于周人比商人更加重视礼制,所以青铜器上除了徽记,还出现了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礼仪等情况的长篇铭文。这类长篇铭文一般是详述铸造本器的原因,整体读下来有点像现在的新闻报道。
我们知道,时代越久远,史料就佚失得越厉害。当年孔子虽然知晓一些夏商的礼制,但还是不敢妄言,就是因为“文献不足故也”。因此,在传世典籍较少的情况下,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等便能起到证经补史的作用,即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拿大盂鼎来说,它的铭文是目前所见西周时期最早的“册命”类出土文献,与其他西周中晚期册命类金文相校,我们就可以了解西周时期册命制度的演变。还有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历代君王事迹、征伐方国、政治动乱、奴隶买卖、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宴飨、田猎、联姻等内容。我们藉此可以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拾起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遗失的碎片,一窥古人生活。
虽然现在的生活比起先秦发生了巨变,但在重大的场合,我们仍会选择用鼎来纪事。如1995年10月21日,中国政府就向联合国总部赠送了一尊“世纪宝鼎”。那些青铜器看似冰冷,背后传承的中华民族的血脉,却永远温暖如初。
(摘编自吴比《钟鸣鼎食,吉金永宝》)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鼎由食器逐渐成为礼器说明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先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
B. 依照周礼,鼎的多少取决于鼎主人地位的高低,曾侯乙用九鼎属于僭越礼制。
C. 从新石器时代到东周,鼎的功能所经历的演变都体现在了其纹饰风格变化上。
D. 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延续了中华民族在重大场合以鼎纪事的传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举大禹铸鼎的传说,说明鼎在中国古代对王权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B. 第二段交代兽面纹相关信息及其含义的不同观点,证明其在古代纹饰上具有代表性。
C. 把西周时鼎上的长篇铭文说成“新闻报道”,更容易让读者理解铭文内容的作用。
D. 文中使用“目前已知(所见)最早”等语,对列举内容做出限制,使行文更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禹划分九州岛、铸造九鼎之事可能有假,但其对周礼和后来鼎的使用规定却有重大影响。
B. 商鼎和周鼎在文字呈现上有明显区别,前者只有徽记没有铭文,后者徽记和铭文都有。
C. 学界对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外形没有统一认识,以致对其蕴含的意义也无法达成共识。
D. 铭文可以补充历史文献的不足,通过解读鼎的铭文内容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真实的历史。
【1~3题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鼎的功能所经历的演变都体现在了其纹饰风格变化上”表述过于绝对,文中只是说“鼎的功能经历了‘人化→神化→礼化→人化’的演变,纹饰风格也不断变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 “证明其在古代纹饰上具有代表性”表述有误。文章第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1月12日发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相关结果推算,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以来,全国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冰雪运动的参与人数为3.46亿人,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总体目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