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10字。
课题
荷塘月色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难点 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补充
教学要点:了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1—3段落)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有其多种含义
“举杯邀明月,对印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二、新授课
1、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了解社会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3、请学生听朗诵带,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设置问题,分析课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