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180字。
2022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以保护实践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实践性学科,无先行理论指导,以专题研究代替理论研究。在当前的研究实践中,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学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视角。在文化人类学介入之前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关注其物质属性。随着文化人类学的介入,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开始受到关注,人们开始研究与之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仪式、传承模式等。艺术学的研究方式,除了传统的思辨研究和艺术本体研究,还将文化学研究方法引入其中,“把艺术世界放在它的一个最切近的上位系统即文化的系统,也就是用精神生活、精神文明、精神生产的语境来观照、透视艺术的种种规律性现象,探讨艺术在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环境下的精神创造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
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学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支撑,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渊源。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作为它们的一个研究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无法完整系统地构建起其独立的研究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亟需一种能够全面阐释其文化、艺术、社会等各方面价值的新的理论视野。艺术人类学逐渐出现在研究者们的视野之中。
艺术人类学是艺术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融合了艺术学和人类学的双重研究特征,既是一门有关艺术的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内容和目的是艺术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是人类学的。”艺术人类学重要的研究主题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人类学与非遗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具有一致性。艺术人类学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涉及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俗文化。非遗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含了表演艺术、造型艺术以及民俗文化在内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中的艺术不是纯粹的审美艺术,而是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生活化的艺术。对这种艺术形式的研究,不仅要有艺术视角,还要有文化学视角。艺术人类学的双重视角能为其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撑。另外,艺术人类学研究以文化整体观为基本学术立场,对艺术进行整体性研究,不仅研究艺术本体,还将其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系统考察。整体性也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非遗保护不再只是对单一项目进行保护,而是将该项目置于其存续的文化生态环境中,重视文化生态的维护和修复。艺术人类学不仅能从理论上为非遗保护提供整体性研究的体系框架,还能在实践中指导其将整体性保护原则落实到具体措施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方法上与艺术人类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艺术人类学从艺术学和人类学的双重视角,尤其是其跨学科属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和视野,不仅对于当前的非遗保护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摘编自汪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视野下的艺术人类学理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属于实践性的学科,以专题研究代替理论研究,无需重视理论的构建。
B.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学奠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基础,二者在研究实践中不可或缺。
C.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学研究方法都比较重视文化属性,二者的介入会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学的一个研究点,所以难以构建起独立的研究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这一核心问题,论述逐层递进,层次较清晰。
B.文章第一段通过引用,表明了艺术学将文化学研究方法引入艺术本体研究之中。
C.文章第四段在解释艺术人类学概念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其与非遗研究的一致性。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意在突出文化人类学、艺术学以及艺术人类学三者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艺术学相比,更能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建立起独立的体系。
B.因艺术人类学研究特征具有二重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能成为艺术人类学重要的研究主题。
C.艺术人类学与非遗研究在研究对象、整体性方面有一致性,为非遗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保障。
D.如果做好艺术人类学研究,日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自然就能够水到渠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近的研究表明,振动模式作为所有生命系统的基本通用语言,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事实上,声音的来源不仅限于宏观物体,如果处理得当,微观的分子运动甚至更小尺度的运动( 例如量子层面的波动现象)也可以用来产生声音。
生命的关键化学成分——20种氨基酸,它们以链状连接可形成所有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都具有其独特的物理性,这种特性通常与它们的生物功能密切相关。基于此,我们开发了一种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转换为音乐序列的系统方法,使用分子的物理特性来确定其声音。该系统将20种氨基酸转换成了20个音阶,这样任何蛋白质的长氨基酸序列都会变成一系列音符。通过遵循等效变换的原则,可以将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