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480字。

  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试题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项目填涂清楚。所有答案都必须涂、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书写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4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波谲云诡的历史潮流中,儒者秉持中正而不偏不倚的(角度/立场),可以亲密而不可以劫持,可以亲近而不可以胁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以侮辱,生活居处(朴素/质朴)而不淫逸骄奢,饮食只求裹腹而不铺张。君上采纳其建议,不具功自傲;君上不采纳其建议,也不谄媚求进。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信仰)与坚定的操守,念兹在兹的是天下苍生的福祉。儒者,,。能够理性看待(形式/形势),见贤思齐,与时偕行,始终以心中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恪守善道而一以贯之,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秉(bǐng)持淫(yín)逸骄奢见贤(xián)思齐波谲(jú)云诡
  B.胁(xié)迫谄(chǎn)媚求进与时偕(xié)行劫(jié)持
  C.裹(guǒ)腹不偏不倚(yǐ)恪(kè)守善道福祉(zhǐ)
  D.侮(wǔ)辱具(jù)功自傲一以贯(guàn)之念兹(zī)在兹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角度质朴信仰形式B.立场质朴信念形式
  C.角度朴素信仰形势        D.立场朴素信念形势
  3.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因财物赠赐与乐舞包围而见利忘义,不因时运不济、屡遭困顿而丧失气节,不因威胁与恐吓而改变操守。
  B.不因时运不济、屡遭困顿而丧失气节,不因财物赠赐与乐舞包围而见利忘义,不因威胁与恐吓而改变操守。
  C.不因威胁与恐吓而改变操守,不因财物赠赐与乐舞包围而见利忘义,不因时运不济、屡遭困顿而丧失气节。
  D.不因威胁与恐吓而改变操守,不因时运不济、屡遭困顿而丧失气节,不因财物赠赐与乐舞包围而见利忘义。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共享经济热潮迭涌。共享设施该如何配 置呢,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B.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C. 我读了《〈呐喊〉自序》这篇文章,感想颇多,这些感想后来变成了那篇习作“梦”。 
  D.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抑或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一句是
  A.近日,中兴通讯携手百度完成了无人驾驶车测试,这是国内首个5G网络环境下完成。     
  B.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喜爱的原因 ,是因为其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缘故。     
  C.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活动”。    
  D.一个人能够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6.文学文化常识涵盖中华文化的各种问题,是中华文化的宝藏,下面四句中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谦敬词的使用由来已久,始见于统治阶级内部。如王侯常用孤、寡谦称自己,谦敬词的产生是适应文明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而尊人”是礼的基本原则。
  B.《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曹刿论战》就是一例。
  C.我国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经历了一千多年。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又叫乡闱。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D.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包括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二、(15分)
  (一)(8分)
  7.根据提示,填写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选四题作答,全答则按前四题计分)
  (1),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鸟下绿芜秦苑夕,。《咸阳城东楼》
  (2)气蒸云梦泽,。《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3)念天地之悠悠,。《登幽州台歌》
  ,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