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40字。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正确对待利与义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
  ②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③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
  ④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
  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是多则名言类材料作文。所给的四则材料来自古今中外名人。前三则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第四则是马克思的看法。
  要想准确立意,必须先懂得四则名句的意思。
  ①孔子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该句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②孟子说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该句的意思是“王为什么一定要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③荀子说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该句的意思是荣与辱的最大区别,要看一个人对安危利害态度来判别。把义放在首位然后取利的为荣,把利放在首位而后才求义的就是辱。以义立身的就荣耀相随,处处通达,以利立身的就耻辱困绕,困窘交加;通达顺利者就可以驾驭别人,窘困者受制于人。
  ④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了解了每一句话的意思后,关键词是“利”和“义”。所以考生需要围绕“利”和“义”进行立意作文。
  立意:
  (1)是利,还是义?
  (2)论义与利
  (3)鱼与熊掌真的不能兼得吗?
  (4)利义与利益
  素材:
  1.重义轻利的唐太宗——信义比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