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00字。
第七单元 14.2 荷塘月色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了解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运用本文的比喻、通感、动词使用、叠音等修辞手法,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技巧。
3.品味文章语言,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分析并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行文线索,体会情感变化。
难点:
学习艺术特色。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三、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四、题目解读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五、层次结构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六、全文分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
明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