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690字。
2022届高考专家联测卷(五)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审美认知有历史传统,也难以离开现实影响。自孔孟至宋明理学家,重视内心生活修养,形成了古代特有的精神文明。传统的审美是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自然不知不觉中成为审美的对象。在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山林的幽深、河流的蜿蜒、植被的繁茂,都构成审美的影响因素。凝视和体悟对于传统审美而言无比重要。从绘画、音乐到舞蹈。都和劳动或.者超越劳动的静观体味审美相结合。漫长的劳作和相对悠然的生活情态,促进了审美欣赏和规则的形成。
从文化感知上看,沉淀下来的几个词和中国视角的审美息息相关,特别值得探讨的有"对牛弹琴"的审美缺乏对象性、"相由心生"的审美内生性、"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等。其一,"对牛弹琴"强调审美需要修炼和教化,没有审美感知基础也就缺乏对象性呼应,再美的因素也难以被认同。中国审美期望的是彼此之间的对等感知,文人能够理解审美对象的美,是因为美在自身具有魅力,超越了牛的木然。强化审美素养就离不开美育,琴棋书画修养成为古人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二,"相由心生"体现审美内生性。创作得失的关键在于内涵,有怎样审美的根底就会有怎样的创作。"道"决定"术",无论是作品品相体现出的内涵高下,还是创作者呈现出的人格态度,都需深究到内在根底,来认识。其三,"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让人们从内在和形式.上感知到作品的美。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生活,观赏者如痴如醉地获得奥妙,实现共振。古文中不少谈及口技表演的出色,对观者有巨大吸引力,即是证明。其四,"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是从审美的高级阶段来确认的,出色的创作无需解说。自有滋润人心的美感。 美好的东西具有透射力;从而能直达人心,实现如《易经》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因此,审美者对于事物的美感能在悠然间认同并陶醉。总之,传统审美的感知强调审美的教养和教化,审美者内心生成审美期待和捕捉外化的可能,自身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而产生审美感应,获得审美价值。
时代发展打破了传统审美的一些基础,现代审美突破了长期以来对于审美的基本认知。工业化时代的生活和田园时代大不相同,产生了适应当下环境的文化情调。艺术越来越以形式的亮眼改变注重内涵的审美习惯。失 去悠然心会和静观的美感,物质获取与迅疾变化对于心态的影响导致了审美的变化。 网络时代的趣味时常是碎片的,许多人喜欢所谓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机趣,"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改变传统语言的好笑,审美沦为浅尝辄止和一笑置之的品位。诗歌和远方成为奢望,哲学和冥想遭遇困难。虽然审美的传统依然在一些场域留存,但"采菊东篱下"的境界,"鸟鸣山更幽"的趣味,乃至"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感都不太可得。
(摘编自周星《审美三题∶从中国视角审视美育的审美观念认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人们通过凝视和体悟可以感受自然之美。
B. 修习琴棋书画是美育活动,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有利于在审美时实现对等感知。
C.美能直达人心,审美者若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时就会陶醉其间。
D.工业化时代,很多人的审美认知发生改变,喜好形式亮眼的艺术而忽略作品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依次从历史传统和现实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中国人的审美认知,论述思路清晰。
B.文章聚焦"对牛弹琴""悠然神会"等词语,阐释了中国传统审美认知的四个主张。
C.文章列举了现代社会的一些审美现象,并在与传统审美的对照中流露出反思意识。
D.文章末尾引用"采菊东篱下"等诗句,表明如今只有书册中还留存着传统的审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的绘画、音乐、舞蹈往往与劳动相结合,可见劳动与审美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把握好劳动与静观体味的关系。
B."相由心生"强调作品的内涵决定其品相,这与罗丹"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揭示的审美规律一致。
C."感同身受"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方法,只有具备和作者一样的生活经历或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在美和形式美。
D.网络时代的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态势,这导致人们的想象力缺失,审美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审美品位变得庸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文段一∶
音乐中的启蒙
1929年 4月1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昆德拉孩提时代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愉快的艺术时光。在这里,他经常悄悄地听父亲给学生讲课;在这里,父亲亲自教他弹钢琴,引领他一步步走进音乐世界;在这里,他带着好奇心,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父亲每天都会要求儿子严格按照乐理来练习钢琴,儿子也喜欢弹钢琴,只是在练习时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他的创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时就已显露出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