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35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这位来自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超过3亿人份。《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摘编自新华网《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
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保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的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须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
保护、传承与发展》)
材料三
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隶,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由儒从医者、由官业医者更是不胜枚举。“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之说,流传甚广。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在某个时期甚至面临被取缔、被消灭的困境。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成了“失语的中医”,丧失了自己的本体地位。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也难以保持和发展地道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本来,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中医师职称考试中也已被取消,而换成能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中医院校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应该承认其研究价值。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却是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甚至很多人主张中医学的文化因素恰恰是落后的、迷信的、应该抛弃的东西,于是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而实际上,中医具有较其他医学更为浓厚的文化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原,所以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和存在方式;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系统。中医比现代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因此,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张其成、李艳《中医药文化
研究的意义及其战略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B.屠呦呦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提取的“醚中干”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挽救全球无数儿童的生命有赖于此。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之说,形象地交代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说明中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保护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它是我国最具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
B.“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的首选项,可见国家对中医药非常重视。
C.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融合了文、史、哲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注定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
D.相较于其他医学,中医的文化属性更为浓厚,因有些人对中医文化存在误解,现代科技手段就成了研究中医药的主要手段。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中医药能调节人体免疫力,激发机体防御能力,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B.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推动医疗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任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
C.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从未中断,在传承与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D.多年来,人们对中医药存在着疗效缓慢、只能养生不能治病等偏见,很多中医药方逐渐失传。
4.材料一选自一则新闻报道,其中最后一段起了哪些作用?请结合新闻报道的特征简要说明。(4分)
5.面对当前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请你结合材料,就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 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片原始林。
②我们早晨车行两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叫“五一森林经营所”的地方。我们在这里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