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170字。

  按秘密级事项管理
  丹东市2022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一)
  语文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直觉和体验的艺术型模式,西方的文化是重逻辑和理性的科学型模式,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发展路线。在人类物质匮乏的时代,科学型发展模式占了上风,但当人类进入了一个物质丰裕、生态匮乏的时代,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建,不是科学可以彻底解决的,而需要文化和心态来解决,这是决定未来人类从什么路线上去发展的重大问题。
  文化就是一种心态,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了我们做什么样的选择。正如布罗代尔所说:“在每个时期,都有一种确定的世界观,都有一种集体心态支配着社会的全体大众。强加给社会一种态度,引导社会的选择”。这种集体的心态有时候就是一种基因的遗传因子,基因的遗传因子有时候会有健康和非健康的两个方面,如中国的遗产基因里既有开放包容也有保守封闭的一面。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和总结,就是试图进行文化的自我认识。
  在古代中国的技术条件下,中国文化维持了一个庞大国家(实际上差不多一直是当时世界最大、最繁杂的政治经济实体)和人口长期的统一和稳定,并以相对很少、很节约的人力物力,实现了复杂的社会治理。这种智慧也许是我们今天非常需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资源,但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后,却把老祖宗的这一套丢弃了、忘记了。我们今天研究它也是为了激活其中的记忆,有关中国文化基因中心态和心态结构及秩序的研究是一种更深层的记忆的发掘。通过这样的发掘,我们可以增强未来自我发展的判断力。
  如果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城邦国家的基因将人类推向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工业革命,那如果我们激活中国所具有的乡村国家的文化基因,是否能发展出更接近生态和人文的新的文明,即一个集高科技、高人文和高生态环境的未来文明?这就是我提出来的“生态中国”的雏形。
  中国的基因是乡村国家,因此,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之时,我们是否能用高科技以及新的艺术手段给予传统乡村以新的生命力?当下高科技的发展让人类正在进入一个高科技和高人文同时发展的新的文明时代,网络化的虚拟空间的建立、新能源的出现、工业4.0等智能化系统的逐步建立等,可能带领我们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后碳时代”,甚至可以促进手工业生产的回归,传统的技术加艺术的高人文化的生活模式将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层级中得到回归,这是一种更环保、更具人文性的生产及生活模式,其通向的将是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社会模式。
  (摘编自方李莉《中国文化基因与“生态中国”之路》)
  材料二: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实现这一伟大变革,要求超越西方工业文明,拓展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力发展空间和文化发展空间,寻求生态文明范式下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丢掉文化这个根本。那些在人们思想意识里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不拔除,绿色发展的政策就难以落地。因为在影响生态的所有因素中,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基因中,发展当代的绿色文化,使绿色生活方式深入社会人心,融入时代血脉,成为生活时尚。在物质财富相对丰沛的当今,应该认识到,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健康绿色低碳的追求是一致的。以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历史责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对人与自然关系负责的人文修养和行为自觉。
  当前,在人口红利式微的情况下,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释放的红利,不仅要顺应自然,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边界约束,摒弃违背自然规律的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回归自然容量的范围;还要积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与社会和谐共荣。
  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和实践证明,我们的经验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转变为话语体系,以便被更多国家和地区认知,中国智库应认真思考。
  (摘编自潘家华、张胜《善用文化力量 让绿色成为生活时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路线不同,在经济落后时期,文化需要科学型发展模式,而在经济发达阶段,就需要发展艺术。
  B.古代中国治理社会的智慧,在今天可能仍然有重要的价值。这需要我们对被我们丢弃或忘记的这种智慧进行深入发掘。
  C.乡村国家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可见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农业,有可能发展出包含高科技、高人文和高生态环境的未来文明。
  D.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我们的发展与繁荣是可持续的。西方工业文明具有绿色、循环等特点,我们必须超越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要指望仅靠科学来解决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建问题,还应依靠文化和心态。这关乎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
  B.中国遗产基因里开放包容的一面和保守封闭的一面分别对应着集体心态遗传因子中可能有的健康和非健康的两个方面。
  C.当下高科技的发展让人类正在进入一个高科技和高人文同时发展的新的文明时代,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后碳时代”。
  D.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与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追求目标是相同的。中国共产党人也主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下列诗句的内涵,与两则材料内容没有关联的一项是(3分)
  A.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B.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绿色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