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380字。

  湘西自治州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卷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浙江横店集团将筹资200亿元,耗时5年在横店再造圆明园,初步规划要与北京的圆明园一般大小。北京的圆明园遗址记录1860年的屈辱,而横店圆明园的任务是重现1860年以前的艺术辉煌。
  黄成者相信,圆明园虽然承载了中国人记忆深处的隐秘,但是重造一座“万因之园”,让众多人仰慕古代高超建筑艺术,也未尝不可。反对者认为,当满目疮痰的圆明园在异地被还原为光彩夺目的游乐园之后,这将是一种令人难堪的悲哀,重建圆明园是对国家文物的衰漆,是对历史的篡改与颠覆。
  在中国,痛苦已变成一种禁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9•11”后,同样深受心灵重创的美国人并不反对重建世贸大楼。美国人不但重新设计了“自由之塔”,而且建立了存放未明身份者遗骸的纪念馆。进一步说,痛定思痛后的美国人并没有将自己的痛苦定格在毁灭之上,而是选择了继续创造——只有百折不挠的创造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超越。
  国家如人,不必活在屈辱的记忆中。从这方面说,只要在现有的法律框案下,遵从市场规律,类似圆明园的建筑并非不可重建。试想,创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博物馆,并且将之命名为“圆明园”或类似名字,续接中华文明对艺术与国林情有独钟的传统,何尝辱没了中国人的心灵?显然,信守契约的创造并不会减少中国的“历史存量”,反而会让历史有所增益。
  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我们更有必要树立一种新的观念,即“增量历史”观。面对历史与未来,“增量历史”至少有以下双重含义;其一,为了更好了解过往的一切,我们理应尽可能多地发据史料,务求接近历史真相。历史只是抽象的统计学,不能真实反映人类的精神。同样,屈辱记忆并非圆明国的全部历史。倘使国人心怀高远、驰骑古今,所应锦记的就不仅仅是那场播撒下屈辱种子的大火,探索圆明国历史的全部,能记“万国之圈”背后所承载着的梦想又有何不可呢?其二,着眼未来,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谋求历史增量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点滴积累的过程。为此,我们理应鼓励创造,因为人类一切增量历史都源于创造的累加。历史存量加上增量将转变为一个更大的存量,见证人类文明的成长。
  钱穆在《国史大纲》篇首就开宗明义,指出一国之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显然,我们理应将这种“温情与敬意”投向那些提供历史增量的创造者。从增量历史角度说,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创造,做好“历史的加法”,才能真正埋葬历史的屈辱。
  (摘编自熊培云《从重建圆明园看“增量历史”》)
  材料二:
  有人讲,重建圆明园是传承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一些人极力渲染这座由康熙动工,历经六帝修缮和扩建的“万园之园”如何“规模之宏、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如何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如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但这些人偏离了劳动人民的立场,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生位移。这些建筑物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曾经是专供帝王将相寻欢作乐之地。为了建造这些东西不知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沾染了多少黎民血泪。这些建筑物如果说展现了什么智慧的话,那就是封建帝王穷奢极欲的智慧;如果说是什么结晶的话,那就是劳动人民的血泪结晶。这种体现“封建奢靡之风”的东西,有什么值得重建或再现的意义呢?
  有人说,重建圆明园是为了不忘国耻,重建爱国情怀。但圆明园作为清朝皇族的游乐之地,而被西方强盗焚毁,其体现的更多是“皇耻”。西方列强倚仗武力野蛮侵略自不待言,咸丰皇帝在与列强交涉时,昧于世界大势与外交礼仪,为争得外夷跪拜的面子,拒绝外国“公使驻京”,丢掉了割地赔款的里子,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割让九龙于英国;咸丰皇帝为了保住大清主权的面子,拒绝外国“内河通商”,却丢掉了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内河的里子。令人不解的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历史悲凉,似乎不足以忆起国耻,毁灭罪证、文过饰非的现代豪华难道就能抚平历史的创伤吗?中国近代史国耻累累,遗址遍地,原不需重建圆明园以纪念之。
  如何处理前代留下的豪华、奢侈的建筑物,也是对领导人执政智慧与政治胸怀的考验。秦王李世民曾率兵攻下洛阳,看到隋炀帝修造的奢华宫殿发出明叹:“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遂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
  (摘编自安立志《从阿房宫到圆明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人认为圆明园值得重建,但又有人认为这是对国家文物的亵渎,人们的意见不统一。
  B.材料一认为痛苦在中国是一种禁忌,而在西方人们不会将自己的痛苦定格在毁灭之上。
  C.圆明园曾是专供帝王将相寻欢作乐的地方,在修建过程中劳动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
  D.材料二认为中国近代国耻累累,遍地遗址足以让人牢记国耻,无须重建圆明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凭借现代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手段,重建的圆明园将会比1860年前的圆明园更有艺术魅力。
  B.材料一以重建世贸大楼为例,认为类似圆明园的建筑只要接续了历史传统,就可以重建。
  C.树立“增量历史”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展望未来,同时也使历史有所增益。
  D.李世民焚毁隋朝奢华宫殿,他的做法对领导人处理前代留下来的奢华宫殿有一定启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只有百折不挠的创造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与超越”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5G网络取得重大突破,国内5G基站达到40万座。
  B.某市政府重建革命烈士纪念馆,让其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C.某中学组织学生寻访当地的历史遗迹,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
  D.荆州市关公义园内的地标性建筑巨型关公像被拆除。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材料一从“增量历史”的角度认为可以重建圆明园,材料二则认为应把圆明园遗址作为鉴戒,不应重建圆明园,那么你更赞成哪一种观点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位老人的讲述①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犯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疲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②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