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600字。
湖北省九师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戏曲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命题。历经“求变图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一系列探索,中国戏剧(曲)获得了从古典走向新生的现代性底色。进入新时期尤其是新千年以来,反映当下生活、回应现实热点的现代戏越来越成为创作焦点,与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共同构成了当代戏曲舞台的繁荣样貌。在此进程中,戏曲的现代性求索从未止步。
那么,究竟何谓戏曲的现代性?它不单是一个时间概念或时段界定,还是融入现代文化与环境特点,在当下所呈现出的精神价值、审美认知等。除直面现实的题材外,历史的、外来的故事都可以具备当下感、呈现现代性。比如,在现代审美观照下创排的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成败萧何》等之所以成为舞台经典,就在于历史中的人性跨越时空仍具现实意义。因此,戏曲的现代性体现在主动观照现代文明成果、现代审美意识、现代价值观念的创作进程中,并不只是表现在现代生活的题材拓展方面,也非为现代戏专属。
从现实题材到现代艺术,戏曲现代化仍有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题材本身不自备现代意识,但戏曲现代戏的创作者自身应有现代观念:一方面,要理性对待当下创作中博题材、押主题、砸大钱等诸多问题,冷静、科学、遵循艺术规律进行创作创新,不能将艺术作品等同于宣传品;另一方面,还需要充分鉴别、发掘、提炼、反思,在从素材到作品、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过程中,大胆取舍、合理进行艺术再加工,不断丰盈那些体现当代价值观、符合当下审美的元素,运用本门类的技术技巧、前沿理念等,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戏曲现代戏如何更具现代性,同样绕不开戏曲本体与现代元素的关系问题。除观念、角度、题旨外,音乐、表演、布景等整体舞台呈现都与当下观众的审美直接关联,亦是现代性探索中不可忽略的部分。“源于生活”让现代戏更容易与观众亲近,但“高于生活”的艺术化追求,也决定了其在唱念、表演等方面的拓展尚需守住戏曲本体。我们可以广泛吸收现代元素,形成生活化的新表演程式,但也应该是在对某一剧种形态探得来龙、知晓去脉的基础上,以虚实互动、新老交融的具体实践为前提,否则,盲目进行现代性开掘,只会带来更多的误读。
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之中,任何一个创作者都不是旁观者。未来或将有更多书写时代巨变、反映百姓生活的现代戏作品涌现,相信随着追求现代性的种种努力,现代戏创作能向更深更广迈进,真正做到为人民书写、为时代而歌。
(摘编自《戏曲现代戏:在现代性求索中走向深广》)
材料二:
传统戏曲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属于文化形态,主要存在于民间。这种民间戏曲具有质朴的、非艺术化的倾向,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的参与和共融,而非纯艺术的审美咀嚼;另一种则属于艺术形态,是士大夫文人在民间戏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表现手段,使其更趋向雅致,具有较高的审美性和审美价值,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曲艺术。我们常常所说的戏曲现代化,更多的是戏曲外部形式的现代化。但在戏曲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戏曲现代题材和思想内容的表现上,而忽视了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决不仅仅表现为戏曲题材是否属于现代的生活,戏曲的思想内容是否曲折生动感人。换言之,一方面,现代生活题材当然是现代戏曲艺术应该表现的内容之一,甚至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通过古代生活题材同样也可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而另一方面,戏曲艺术的本体在于其形式的表达,即戏曲艺术之所以成为戏曲艺术,在于它独特的戏曲表达形式。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其可以反复欣赏的独特的形式美,是形式与内容两者和谐、有机的统一。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戏曲在现代的形式意义尤其显著。时下戏曲艺术的现代性追求在“形式美”上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力度显见不足,也缺乏系统性,其更多着眼于强调反映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甚至把内容也局限在主旋律的范畴之内,而应该重视的形式、艺术的继承传统和现代化革新却步履艰难,这正是戏曲艺术现代化的主要困境所在。
无疑,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摆脱这种困境、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大众文化,它的根、它的脉、它的代谢机制都在民间,戏曲艺术的每次发展、繁荣,民间大众都发挥了积极、能动的作用,是改革、创新的主体,是戏曲发展的推动力,是戏曲一次次转型和新旧代谢的资源库,每一次革新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反观当代有一种越来越不尊重和漠视民间的趋势,这不仅让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失去可资借鉴的力量,同时也破坏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文化生态链,让戏曲与广大民众愈来愈隔膜,这正是我们戏曲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缺失,也是学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摘编自《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成为当代戏曲舞台繁荣的三大支撑,是因为戏曲的现代性探索从未止步。
B.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曲艺术不仅表现出一种文化的参与和共融,又具有较高的审美性和审美价值。
C.戏曲现代化既包括戏曲题材和思想内容的现代化,也包括戏曲艺术样式的现代化,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D.戏曲艺术独特的形式美虽是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之所在,但同时也是戏曲艺术现代化的主要困境之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编古代文学经典,也可以借演绎西方戏剧名著来呈现戏曲的现代性。
B.将现代戏与戏曲的现代性画等号,认为那些表现现代生活的题材天然具备现代性,显然是不正确的。
C.“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仅形成了戏曲艺术生活化的新表演程式,而且决定了戏曲的艺术化追求。
D.戏曲文化生态链历史悠久,而人民大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戏曲创新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戏曲的现代性”内涵的一项是(3分)( )
A.“五四”时期,戏剧演出的内容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出现前所未有的淡漠,转而表现努力建设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的内容。
B.1927年,欧阳予倩与周信芳、高百岁合演《潘金莲》,旧戏新排,在人物心理分析和人物个性解放等方面,都达到了现代审美的高度。
C.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上海的“连台本”戏曲演出,武侠、神怪、奇案之类,长演不衰,是因观众对这些剧目的舞台“机关布景”的展示着迷。
D.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排演时装新戏《一缕麻》之后,悟出戏剧表现的生活内容会带来生活中的人的服饰、身姿、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戏曲现代戏如何更具现代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美 发
刘庆邦
油菜花开了,蜜蜂忙着采蜜。油菜花的花期不是很长,从开到谢,不过十来天的样子。蜜蜂采蜜把时间抓得很紧。它们不仅把时间抓在爪子上,翅膀上,嘴巴里,还把抓到的时间体现在两条大腿上。大腿上那两蛇花粉,就是时间的积累和结晶。蜜蜂采蜜之所以争分夺秒,还有一个原因,是它们怕下雨。春天雨水多,一旦下了雨,花朵里进了水,蜜就被稀释了。掺了水分的蜜,诚实的蜜蜂拒绝采。它们刚从一支花蕊里退出,又匆匆钻进另一支花蕊,似乎要把满地的花蕊全都采遍。它们整天跟花朵打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