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2110字。
专题02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2020•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绿水青山带笑颜》等多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将创作视域置于近年来日益引人关注的“新乡村”建设与发展上,展现了新乡村、新形象,并呈现出内容表现与艺术传达等诸多方面的新特征,这些电视剧也可归类为“新乡村剧”。
这些扶贫剧之“新”首先在于贴合新时代叙写“新乡村”的故事。变化中的“新乡村”,正以《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中的下溪村、《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石坞村等为典型样貌——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加之农民居住环境改建升级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共同构建起“美丽乡村”的外在景观;而种植、养殖、农家乐、乡村游等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发挥,则成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心态如何随环境同迁,观念如何与时俱进,是当下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在《一个都不能少》中,贫、富两村村民的矛盾冲突,恰似乡村振兴中旧与新博弈的缩影。此外,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方为“新乡村”的良性发展之道,亦应是“新乡村剧”着力传达的新理念。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及其凸显的生力军“新形象”。在电视屏幕上如此集中地呈现“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青年”等年轻一代自觉投入乡村扶贫振兴与持续发展大业,应尚属首次。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生力军,以其独到的见识、学识与智慧,努力拓展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村将会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期待创作者们对新乡村题材有进一步的关注,对新乡村生活有更深入的体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以飨观众。
(摘编自张洪波《扶贫题材剧要传递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材料二:
为了塑造扶贫英模的先进形象,不少扶贫戏或自始至终急于凸显主人公的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却对其为何如此坚定交代得不清不楚,或急于将主人公扶贫工作中的各种事迹堆积在一起,却忽略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意志选择。注重人物“做什么”而忽视“为什么”这么做,容易导致舞台上常见的事多而戏少的“报告会模式”。
扶贫剧作中,“施动”的扶贫干部与“受动”的贫困群众,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在舞台上展现的权利。当下的扶贫题材剧作,无一例外都把“施动者”中的先进典型作为主人公,彰显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而被帮扶的“受动者”,从未成为被刻画的主体。帮扶对象看似在场,甚至经常成批出现,但其灵魂深处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仍然是被遮蔽的,他们其实更接近于一个群体符号,处于一种隐性的失语状态。只要这一点未被充分揭示,扶贫工作的艰辛与复杂,以及扶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实际困难,就仍然有可能被简单化处理。这对扶贫剧作着力塑造的先进典型,又何尝不是一种损害?
(摘编自穆海亮《扶贫戏:以“人”为本,方成经典》)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多部扶贫题材电视剧的播出,带来影视创作视域的改变,人们开始关注“新乡村”建设与发展。
B.“新乡村剧”多以体现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农民居住环境改建升级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的“美丽乡村”为背景地。
C.“新乡村剧”揭示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内在力量。
D.乡村振兴中旧与新的博弈、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塑造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形象”等成为“新乡村剧”的亮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贫剧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年轻一代,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新形象,也是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之处。
B.创作者们要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就要进一步关注新乡村题材和农村即将发生的变化,更深入地体验新乡村生活。
C.“新乡村剧”在内容表现和艺术传达上既有自身特点,贴合新时代,也有其缺点,有堆积事迹、呈现“报告会模式”的现象。
D.“新乡村剧”中,帮扶对象经常成批出现,造成他们的生命体验被遮蔽,扶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实际困难往往被简单化处理。
3.如果你是影视剧的导演,让你执导一部“新乡村剧”,你在塑造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形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2020•麻城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