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540字。
泰安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轮检测
语 文 试 题
2022.04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山水画自东晋滥觞,就以青绿为主色,那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中国古代人民理想中自然应有的色彩。青绿山水在唐代成熟并达到鼎盛,至宋代又出现第二个高峰,从此开始衰落,原因在于水墨画的崛起。
水墨山水画起源于盛唐,五代两宋一跃取代青绿而成主流,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牵涉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特别是儒、道、禅哲学对宇宙、自然、人生、艺术多领域的特殊见解。也与中国古代画家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有关,他们掌握中国哲学,发明了全世界独一无二,以墨分五彩代替颜料的绘画,并发展为文人画,以之作为修身养性的有效工具,因之勃然发达,广泛普及,直至今日。
宋代出现文人画思潮,将以青绿为主的宫廷院体绘画贬为“作家”画;元代文人画左右画坛,提倡“士气”;明末董其昌又提倡山水画“南北宗”之说,把以青绿色为主的宫廷院体绘画归为北宗,以水墨为代表的文人画归为南宗,明确贬北崇南,这些都成了青绿山水式微的重要原因。
然而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青绿山水之所以乏人问津,都还不全是因为艺术观念受文人水墨画影响支配,可以说和画水墨山水相比,画青绿山水太艰苦,太难臻绝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水墨可工可写,以写为尚,随时都可信手挥毫,还可泼洒自由。青绿只有工笔,没有写意,甚至连清代王鉴那种在水墨皴染基础上重设青绿色的山水都很少。以院体画标准衡量,它要涉及造型、构图、勾染、设色等技术性极强的专业,难度很高。以士大夫画标准要求,则在技法精妙中还得高雅有书卷气,这个更难。水墨用色简单,省工省料,青绿着色却对颜料质量要求极严,古代许多画家不得不自己研制,其烦难可知,故而使人却步。
青绿山水成形时还没发明皱法,平面性与装饰性很强。起初山水只作为人物画卷的活动背景,如《洛神赋图》很像一幅工艺装饰带,独立成为山水画科之后,装饰性便遗传成了本性。这种本性,恰恰是青绿山水画的特点与优点,使它既来源于自然,又比自然更美。尽管后来有些画家,如北宋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中增加了理想性,比较自然真实,但仍不脱装饰本性。水墨山水发明了皴法,增强了“石分三面”的立体感,因而削弱了平面性与装饰性,增强了意象,另有美感,与青绿韵味不同。
青绿与水墨的基本品格,一为富丽,一为野逸,故前者得庙堂之气易,后者得书卷气易,各有千秋。青绿山水需要适度的装饰,又不能直接沿袭传统画法,还得创新,而一有新意,又往往装饰过度,显得造作不自然,没有雍容气度,与它在唐宋时代的那种阳刚壮美,振奋精神,富有庙堂之气的距离太远。本来,我们的时代就需要阳刚壮美振奋精神的艺术,青绿山水的传统品格,正好最能适应和满足这种时代需求。
(摘编自洪惠镇《时代需要青绿山水画》)
材料二:
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典型的工笔重彩表现形式。用呈色稳固、经久不变的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青绿相映,富丽堂皇。青绿山水曾作为主要的山水样式流行于隋唐和北宋末年的宫廷,宋代以后逐渐式微。相传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山水画史上第一幅完整独立的山水画卷,同时开启了青绿山水之端绪,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初唐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杰出的青绿山水大家,史称“大小李将军”。李思训首创大青绿山水及金碧山水一格,形成“金碧辉煌”的富丽效果,把青绿山水推上了一个高峰。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用精细匀称的铁线勾画出山石树木之形态,线条硬朗且疏密有别。画面设色浓厚,以石青、石绿为主,用金粉提色,山石罩染数次,正所谓“青绿为质,金碧为文”,“阳面涂金,阴面加蓝”,整体一派繁茂厚重、金碧辉煌的景象,极具装饰效果。《唐朝名画录》称李思训为“国朝山水第一”,赞颂的就是其在青绿山水上的突出贡献。此时,青绿山水发展到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
李昭道继承父业,但“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画山水楼阁,设色用笔稍变其父法,而更加精巧细密。从李昭道的作品,可以看到唐代青绿山水的进一步发展。其代表作《春山行旅图》中以重青绿的设色增强了“春”的气氛。
提倡水墨山水画的“南宗之祖”王维,也曾作青绿山水。区别于李思训,王维的山水画带有一种打情和恬淡的诗意,在作品中参用破墨的方法,且“一变钩斫之法”,用斧披皱作画或是在用斧披皴的同时亦参用坡麻皴。在题材上更倾向于捕鱼、山居等具有田园趣味的内容,而李思训则喜作以宫殿楼阁、朝暮晴雪为题材的金碧山水。后代称李思训李昭道这一体,多勾勒、皴笔少、重彩较浓者为大青绿山水,称王维这一体重彩较清淡者为小青绿山水,此一体一般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青绿山水的丰碑之作当属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用色上,此作为大青绿设色,画面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极富变化和装饰性。
青绿山水发展至南宋时期,以赵伯驹、赵伯骕兄弟为代表。二人在继承李思训、李昭道大青绿的画法基础之上,汇入北宋文人水墨画的一些技法和情趣,以“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雅致清润之貌取代过去的富丽堂皇,创造了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江山秋色图》为赵伯驹的代表作。
此后,由于受文人画思潮的影响,山水画家主要以水墨山水为主,青绿山水遭到贬抑,逐渐被挤出了画坛主流的位置。
(摘编自中国美术馆(《青绿山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绿山水画起源于东晋,成熟于唐并达到鼎盛,至宋又出现一高峰,后因水墨画崛起而衰落。
B.水墨山水画成为主流,这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中国古代画家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有关。
C.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山水画史上第一幅青绿山水画卷,对后世尤其是唐代影响深远。
D.初唐李思训被誉为“国朝山水第一”,他首创的大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具有富丽堂皇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其昌具有“贬北崇南”倾向,因此他把青绿山水画归为北宗,把水墨山水画归为南宗。
B.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摆脱了青绿山水固有的装饰性,增加了理想性而显得更加自然真实。
C.李昭道继承父业,而设色用笔更加精巧细密,促进唐代青绿山水进一步发展,对后世影响更大。
D.王维所做青绿山水画带有一种抒情和恬淡的诗意,这与他是水墨山水画家和山水田园诗人有关。
3.下列诗句的意境最不宜画作大青绿山水画的一项是(3分)
A.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B.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什么异同?请概括说明。(4分)
5.材料一说“画青绿山水太艰苦,太难臻绝品”,画青绿山水究竟难在哪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题。
单表到了初一这一日,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那底下凡执事人等,闻得是贵妃作好事,贾母亲去拈香,正是初一日乃月之首日,况是端阳节间,因此凡动用的什物,一色都是齐全的,不同往日。少时,贾母等出来。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然后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