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840字。

  郫都区2021-2022学年度下期中期考试
  高二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求达不求闻”,是孔子赞赏的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其间也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论语》载,子张问孔子,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达”呢?孔子反问子张:你所问的“达”何所指呢?子张说:我所理解的“达”,是知名于国家,知名于乡邦。孔子说:这是“闻”啊,哪里是“达”。孔子强调,“达”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而“闻”则与此大相径庭,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闻”指社会知晓度,而“达”则指“质直好义”,包含道德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之意。诚如朱熹所注:“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显然,“达”是向内的,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与“成人”。故朱熹又说,“达”要在“主忠信”,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与此相对,“闻”则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
  “达”与“闻”不同,故孔子舍“闻”而取“达”。他反复强调君子不要在意所谓名声的有无和大小。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不要担心、顾虑不被人知,更不应焦虑自己的名声不足。“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甚至认为不被人知而淡定自如,不愠不怒,才是真正的君子。显然在孔子看来,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求“达”的君子也是内向务实的,故无意于外在的虚名。因此,孔子特别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君子还应言实相符,言行应一致,言而过其行,在君子那里是可耻的;孔子尤其要求,作为一个君子,要做到言出有物,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说,说过的事情则必须做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谓“无所苟”,即力戒虚浮,更拒绝为了所谓“闻”而虚张其词,夸诞其语。
  孔子之所以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与他倡导的君子“为己之学”密切相关。“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儿的“人—己”之分,非如一般意义上的“人—我”之别,其所谓“为己”,非谋一己之私利和好处,其所谓“为人”,亦非为他人着想的奉献。在上述语境中,“为己”即实事实做,治学是为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进步,而“为人”,则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即只意在邀誉而已。“为人、为己”之分,看似谈治学,实则论做人,特别是如何做一个君子一样的人。孔子借古讽今,欣赏“为己”,鄙薄“为人”,而前者是“君子”应有的品性,后者则是“小人”的机巧和敷衍,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所谓“求诸己”,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意味着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这种追求不是外加的,更不是被迫或受利禄诱惑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其次,“求诸己”意味着乐观进取,“为己”之学不在博取外在的名声或功利,而专注于“闻道”和“怀德”,寄意于“为圣成贤”,故洋溢着向上向善的追求,它是充实而快乐的。孔子曾生动地形容这种追求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可见“求诸己”的迷人之处。再次,“求诸己”还意味着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俯仰迎合、弄虚作假。因为,君子“求达”而学在“为己”,必然要求内在的真实和诚实,即“吾日三省吾身”,在自我检视与反思中,严于律己。不论身处何种境况,“求达”的君子,会自觉为仁,并时时刻刻以此为信念,不在意浮名,不在意虚誉,永远做个真诚、纯粹的人。
  (摘编自胡发贵《君子“求达不求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求达”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所以孔子把“求达”作为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
  B.“闻”与“达”大相径庭,“闻”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求“闻”者一定会虚浮矫饰,表里相违。
  C.孔子认为,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更是内向务实的,故不会在意名声的有无和大小。
  D.孔子对“为己、为人”的理解,与一般意义不同,“为人、为己”之分,包含着治学与做人的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然后举孔子与子张的对话对“闻”与“达”的内涵做出界定。
  B.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说理充分,说服力强。
  C.文章由现象到本质,先论述“闻”与“达”的不同,再论述君子应“求达不求闻”。
  D.文章重点从求什么和为何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表明“求达”是君子应有的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达”是“质直好义”,朱熹说“达”要在“主忠信”,二者说法不同,但都包含道德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之意。
  B.“达”是向内的,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与“成人”,孔子舍“闻”而取“达”,认为达者应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
  C.孔子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言实相符”“言出有物”,原因在于孔子认为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且内向务实的。
  D.孔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君子求诸己”,这与他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是密切相关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氧气的出现是地球的一件大事。它改变了地球表面的一切,使得铁矿得以形成,天气有了冷热变化,地貌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真核细胞诞生了。其对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而臭氧层的出现是氧气与紫外线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从宇宙中射入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