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760字。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
  高一语文 2022年4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场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蓬”,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看到“日本京都祗园中国老人碰瓷”的新闻时,他们会不假思索炮轰“碰瓷”老人。至于信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
  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两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
  (摘编自陈方《网民需具备“媒介素养”,获取信息却未必能看到真相》)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
  材料三:
  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
  (摘编自解冰《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须双管齐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既涉及善用媒体的技能层面,也涉及传播权利和责任的公共伦理层面。
  B.对信源是否权威、事实是否完整等要素的忽略,是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时常会犯的错误。
  C.《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在网络规范素养方面得分最高,信息甄别能力得分最低。
  D.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每个网民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这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勇于接受事实真相,就是要从自身道德价值观的立场来评判与已有认知不匹配的客观证据。
  B.《真相》一书中提出的“六问”判断标准,体现了对专业的信息捕捉者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
  C.网民因为从众心理,往往不追求真相不问是非,“谣言止于智者”的古语已成为过时的观点。
  D.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因此它的传播对于改善社会治理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观念和网络行为最能体现媒介素养的一项是(3分)(    )
  A.认为网络平台通过搜集分析用户喜好提供个性化推送是贴心的服务。
  B.注册账号时,因为用户协议文本很长,仔细阅读太过费时而忽略。
  C.对减肥科普贴的建议,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来评判是否可行。
  D.看到感兴趣的网络资源内容,喜欢下载保存或转发到个人社交账号。
  4.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提到了“技术层面”这个词语,两者的含义和作用各指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5.请综合以上材料,就“治理网络虚假信息”的议题,拟定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荒野中睡觉
  李娟
  在库委,我每天都会花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睡觉。——不睡觉的话还能干什么呢?躺在干爽碧绿的草地上,老睁着眼睛盯着上面蓝天的话,久了会很炫目很疲惫的。而世界永远不变。睡过一整个夏天也不会有人来打扰你。除非寒冷,除非雨。
  寒冷是一点一滴到来的,而雨则是猛然间降临。每当我露天睡觉时,总会用外套蒙住脑袋和上半身,于是,下雨时,往往裤腿湿了大半截,人才迷迷糊糊地惊醒。醒后,起身迷迷糊糊往前走几步,走到没雨的地方躺下接着蒙头大睡。我们山里的雨,总是只有一朵孤零零的云冲着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