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890字。
河南省新未来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模拟招生考试4月联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有一个现象曾令翻译工作者沮丧、令旁观者雀跃:机器已经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不断提高智能。人们预测:有一天,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地“深度学习”,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翻译工作。姑且不论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成高水平翻译,我想就“深度学习”提出一些思考。
作为译者,人——而非机器——也需要“深度学习”。译者往往被想象成静止的、具有固定“水平”的人。我的意见是:正相反。译者的每次翻译都是一次挑战,一种自我提升,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这是翻译的美妙之处,也是翻译更接近手工艺者和艺术家的地方。
十余年前,我受委托将《论语》翻译成法语。之前,我翻译过《李白诗选》,但完整翻译《论语》对我来说依然是非常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渐渐明白了译者“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没有专家的细致指导,读《论语》寸步难行。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各样的阐释相互叠加,一句原文有多种解释。而在最后的翻译定稿中,即便译者可以在注释中加入其他解释,正文也只能选用一种。这要求译者在统一语气、文风、思想、上下逻辑等基础上,最终负责任地使用一种解释,并用外语准确表达。因此,翻译《论语》,首先要学习《论语》,把各种版本都拿来读。在字里行间看出一段一段的基本含义,直到一种能够说服自己的意义从中浮现。这是一种历史的穿越,需让各个时代的解释像地质层般清晰展现,然后进行挑选,将它们与《论语》文本中一些意义较为浅显明确、无需阐释的语句尽可能“无缝连接”。换句话说,最能进行无缝连接的解释,在上下文中最具逻辑性和说服力,这便是最佳选择。这是译者“深度学习”
的结果,也是译者真正的“责任制”:一个译者署名时,最重要、最需担负的责任不仅是语言的准确或语法的正确,更是译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多数情况下,译者并非真正的“内容”专家。老一辈翻译家,如傅雷,往往与原作者进行大量书信往来,渐渐弄明白一些不懂的东西;或跟随一位外国导师,研究一种思想、一位作者后再进行翻译。这说明即便是“业内的专业译者”,也要经过“深度学习”,只不过这种“深度学习”的过程,在翻译之前就已完成。反言之,许多译本不合格的原因在于人们误以为翻译有秘诀,一旦掌握,就什么都可以翻译。
假如有“专业译者”,应是最善于学习——而且是“深度学习”——的译者。所以,译者越具备谦卑的心态,就越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越具备责任心,在道德和知识层面勇于担当,一部译著的价值就越高。艺术大师安格尔曾留下一句神秘的话,令人回味无穷:“素描是艺术的道德担当。”同样,翻译是文化交流的责任担当。这对翻译工作者提出极高要求,译者需要不断进行“深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唯有达到这一层次后,译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媒介和坚实的“桥梁”,成为不同文化的深度学习者和“摆渡人”,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以及译者在当今世界中全新的力量。
(摘编自董强《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人工智能日趋发达,人们预测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地“深度学习”,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翻译工作。
B.翻译的美妙之处是,译者的每次翻译都是一次挑战、一种自我提升,也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C.傅雷等老一辈翻译家,也有“深度学习”,不过这种“深度学习”的过程,往往在翻译之前就已完成。
D.作者认为许多译本不合格的原因在于译者缺少责任担当,不精读原著,过度使用翻译的相关秘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现象,提出了关于“深度学习”的一些思考。
B.文章第三段作者以自己翻译《论语》为例,论证译者参考各种译本的必要性。
C.文章以“我的意见是”“多数情况下”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定,立论审慎。
D.文章最后运用类比强调,译者要有谦卑心和责任心,要成为不同文化的“摆渡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成书以来,各种各样的阐释相互叠加,如果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就无法精通《论语》。
B.译者的知识水平不能保持固定不变,知识储备不能一劳永逸,译者需要永怀谦卑之心,不断学习充电。
C.署名意味着担责,译者最需担负的重要责任不是语言的准确或语法的正确,而是译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D.译者应该是手工艺者和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对译本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经过持续不断的资源汇聚、技术迭代、类型更新,近年来的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发生了由量到质的提升。从业者逐渐走出了探索中的迷茫,开始向精品化方向掘进。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片方和创作者跳出了以往扎堆玄幻、灵异、惊悚等题材的窠白,转而深耕主旋律题材,靠真情的力量打动人,以精良的质感吸引人,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批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在网络用户中获得较高的评价和热烈的反响。
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导网络视听生产走精品化道路的过程中,开始科学规划布局选题,积极、有效地引导视频网站和内容制作方调整供给侧。我们欣喜地发现,脚踏实地,聚焦当下社会热点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