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370字。

  三 湘 名 校 教 育 联 盟
  •2022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用阴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此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支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术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代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宣传片用中国式美学惊艳了世界,尽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二十四节气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本期对话邀请萧放,孔祥智、唐志强三位专家,就二十四节气进行探讨。
  主持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孔祥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演化的标志性成果。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气候、物种、环境、起源地点、演化路径等偶然性、必然性因素交织在一是,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演进规律。二十四节气就是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特点的核心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农耕文明的独创性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既表现了对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可,又丰富了人类农耕文明宝库,对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重要功能和意义?对推动乡村振兴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萧放: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社会的人来说,很重要的就是它具有增进文化认同的功能价值。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在每个节气点,通过共同的心情,参加共同的仪式活动,共享时令节物,经受共同的物质与精神体验,从而凝聚大家的文化认同感。
  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绝对不是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从节气文化角度看,首先,对于目前尚且保留下来的节气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等,要花大力气保护起来,并且修旧如旧,有的甚至成为地方文化的标志物,保护好传统文化遗存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努力使其传承下去,依靠新型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必要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介入,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传承。
  主持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传承任重道远。今后如何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
  萧放:全社会需要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普及与价值功能认识的再动员,实现其在社区、家庭、学校的落地生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节气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直接感知与节气相关的知识与文化,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通产,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成为我们生活中天道与人道互相感应的周而复始、循环不绝,永葆生机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是传统遗产更是文化资产》,原载自2022年2月24日《农民日报》)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基于太阳历划分,将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月的“节气”和“中气”各占15天,共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C.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一些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固定节日,并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B.二十四节气是偶然性、必然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独特农耕文化演进规律,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特点的核心成就。
  C.无需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只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
  D.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二十四节气特点的一项是(3分)
  A.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
  D.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
  4.在阐释“二十四节气”时,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主张从“制民之产”“驱而之善”等方面来实行王道。假如你是孟子,试根据材料中对“二十四节气”的表述对自己的王道主张加以具体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品石做人
  曾宪涛
  小区是新小区,新上房的邻居们还都不熟悉,只能以貌取人。
  老孟皮黑,貌丑,便都瞧他不起,甚至爱理不睬。
  老孟是灵璧人,来彭城已三十多年。灵璧石天下闻名,被乾隆封为“天下第一石”。老玉虽离开家乡,但对家乡的石头情有独钟,且很有研究,造诣颜深,被圈里人称为赏石专家。
  彭城距灵璧很近,当地人都喜欢灵璧石,搬新居的邻居,不少人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