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70字。
《登高》
课题 《登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 学会运用知人论世和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 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 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设疑激趣:(1)登高习俗知多少?(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
(2)登高作诗举例: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①登高望远,思亲怀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登高望远,伤时悲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③登高望远,抒怀励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这一年的重阳,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没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3.作者生平简介:
(1)读书和壮游时期: (35岁前)读书和壮游时期。是杜甫一生当中最快意的一段时光。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流露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2)长安的十年困守时期(35岁—44岁)。应试不第,又值安史之乱,诗人经常挨饿受冻,写下《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力作,确定了今后的创作道路。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岁—48岁)。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其间写下“三吏” “三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49岁—59岁)。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提问: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 疏通句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