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530字。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国家推行的现代法律和农村传统的习惯法之间存在差异。在推广国家法律的时候,地方政府工作人员需要直面这一差异。如果宣传的内容只涉及国家法律,当地农民会感觉到陌生。但如果只讲地方民众熟悉的习惯法,又失去了传播的目的。通常的办法,就是在宣传中嫁接现代法律与习惯法,达到“转生为熟”的目的。从内容上讲,《不能走这条路》包含两种法律逻辑及其嫁接关系。一重是农村习惯法的逻辑,它是以家庭的共同利益为核心。从这重逻辑来说,为了家庭生计日夜操劳的小珍,应该受到表扬和鼓励,而成天在外喝酒赌博的二狗,应该受到批评和教育。二狗的种种行为完全违背了一个丈夫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在小品的开头,现代法律的话语并未出现,但描述了二狗喝酒赌博、经常打骂小珍的事实,潜台词是任何妇女、哪怕是自己的妻子也不能被随意侵犯。当小珍喝农药自尽,警察随后赶来将二狗及其赌友逮捕后,村妇女主任的忠告“这可不是家庭小事,而是侵犯了妇女权益”,实现了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嫁接。在这里,二狗首先成为村庄习惯法的反面典型,才可能成为现代法律的反面教材。这出小品的逻辑和《白毛女》的逻辑基本一致,黄世仁首先是违背村庄伦理道德的负面人物,然后才可能成为党和国家的阶级敌人。笔者把以上不同法律的翻译关系称作“法律嫁接”,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研究不同法律的彼此影响和交错状态,同时也看到,习惯法既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又能保持自身一定的独立性。
“戏曲普法”蕴含着深远的人类学启示,它有助于我们将关注重心从“纠纷解决”转向“传播过程”。与法律史学家只通过文本探讨中国历史上法律与戏剧之间的关系不同,进行当下“戏曲普法”田野工作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追踪普法剧本的写作、修改、演出以及效果等内容。“戏曲普法”涉及传统与现代、国家与地方、中国与西方等多重关系,是法律与社会科学界未来值得努力探索的一个领域。
(摘编自尹韬《“戏曲普法”的人类学启示》,《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26日)
材料二:
理解了人类学与法学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我们便能理解法律人类学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对于域内而言,自新世纪开始,中国法学开始系统性地反思既往过度以城市为中心、过度以规范为定见,从而可能忽略了一线城市以外真实的社会需求,以及对法律运行的复杂过程相对盲视的价值取向。坦率地讲,现代法学的制度构造和知识体系舶来于西方,其作为一个移植性的秩序安排在中国现实土壤中,确实不可能仅仅通过立法过程对文本规范的建构来实现。法,不仅仅是一个规范问题,甚至根本上不是一个规范问题,而是生命秩序。以高傲的西方经验自居,完全忽视了规则的文化维度、语境意义与地方性知识之特征,认为不需要去建构和孕育现代法律体系与中国现实深度咬合的社会根性,这是中国法学“本本主义”的显著问题。好在随着中国文化自觉的日益清晰,以及法学交叉学科研究的日趋拓张,中国法治建设在吸收世界优秀制度文明成果的同时,越发重视中国经验本身。当摆脱了“轮椅”状态的法律学人重新站在真实的大地上,在研究方法上便会越来越多地重视在场性价值,重视局内人视域,重视对基层与远山的温润关切。这一“接地气”的研究理路与价值主张,携带着法律人类学的力量,为理解复杂的中国不断积累着本土智慧与体验样本。
而如果将视野拉长到国际,“以世界为田野”一直是中国人类学人的梦想。如高丙中教授所言,中国的人类学前辈学人们当然知道人类学田野包括世界而非以国内为限,然而,人类学视野和活动空间的内敛性一直是中国人类学界的遗憾。多方面的历史条件制约着人类学家的选择。其一,中国的国力(包括课题资助能力)和国情使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有时顾及不到,把资源投到耗费不菲却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国内急迫问题(如围绕温饱问题的物资生产等)的人类学课题上。其二,中国所处的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社会心态、集体意识不便于学者到国外社会开展调查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并长期伴随着外来入侵造成的众多的生命牺牲和“国耻”的不断累积,国人在心理上与西方主宰的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比较敏感的。当“以世界为田野”的研究无法有效发生时,其现实后果之一,便是在我们推动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对沿线国家缺乏在场性的深度理解。“晚近许多这方面的法律著作都是应急之作,只是对有关国家法律制度进行肤浅的介绍,而忽略了这些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历史背景、文化意蕴和社会情境。这些著作不仅在学术上无价值,在实践上也有误导之虞。”
(摘编自熊浩《法律人类学的学术意义与中国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能走这条路》是现代国家发与农村传统习惯法嫁接的“戏曲普法”的典礼,其中二狗是这两种法律逻辑的反面教材。
B.“法律嫁接”有助于我们研究不同法律的彼此影响和交错状态,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看到习惯法自身所保持的独立性。
C.“戏曲普法”田野工作相较于法律史学家的文本探讨工作,特点在于可追踪普法剧本从写作到演出效果的全过程。
D.在“一带一路”的推动和实施过程中,对沿线国家缺乏在场性的深度理解,说明“以世界为田野”的研究暂时难以推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戏曲普法”蕴含着深远的人类学启示,在这一领域法律与社会科学界未来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B.由于可能忽略了一线城市以外真实的社会需求,现代法学是不可能只通过建构文本规范来实现的。
C.当法律学人摆脱“轮椅”重新站在真实大地上,就能理解复杂的中国,同时具备法律人类学的力量。
D.“以世界为田野”而不限于国内是中国人类学人的梦想,但他们的梦想却被国力和国情的限制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线中最能概括“戏曲普法”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深入基层,了解农村群众广泛认同的熟悉的习惯法。
B.不断创作新的“戏曲普法”剧目,进行乡镇、农村巡演。
C.将国家法律嫁接在习惯法之上,达到传播法律的目的。
D.提升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现代发和习惯法之间差异的认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方通常的观点以为,法律意味着客观的、抽象的、理性的正以,只会出现在文本之中。与主观性、娱乐性的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无涉。”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画家丹青
张祖平
画家丹青原是一名土生土长不太出名的民俗画家,后来他改变风格主攻中国山水画、人物工笔画,短短二十年间就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作者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大师级画家。名气可谓如日中天,目前他的书画作品市场价每平尺达到了5万元以上,且一般人即使出钱也不见得求得他一幅画作。
据说丹青的祖上是一位清朝宫廷御画师,专为皇上烧制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