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620字。

  绝密★启用前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美学?我个人的回答:审美就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没有实体性的美。审美是人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感体验。
  中国到底有没有美学?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没有美学,因为中国古代没有这样明确的表述。但是我们中国肯定有自己的艺术的生存方式,有人和对象的审美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有自己的美学。那么我们怎么概括?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概括叫“生生美学”。提出“生生美学”的动因就是试图在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哲学环境美学之外提出一种中国自己的生态美学。
  梁漱溟将孔子学术之要旨概括为“生”,指出:“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知道所有孔家的话。”牟宗仁认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这就是儒家之爱生——仁者爱人,道家之养生,佛家之护生。《周易》中原有“生生之谓德也”一说。最高的道德是什么?是“生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给予人类的最大的恩赐是什么?是“生”。中国美学将“生生之德”转化为“生生之美”,将“生”字重言,使其具有了“生命的创生”之意,中国的美学是生命创生的美学,是创造生命的美学,这样就使“生生”具有了本体论的内涵。而生命直抵艺术之深处,所有感动人的艺术都是具有蓬勃生命的艺术,具有美的内涵和美的含义。具有生命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
  “生生美学”的文化特点到底是什么?第一个文化特点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本源性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立场,此成为“生生美学”生成的主要文化背景,决定其明德敬天,以德配天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对于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第二个文化特点是“阴阳相生”的生命美学。“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阳相互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艺术与审美的根本规律。中国艺术通过笔墨﹑虚实﹑留白等形成阴阳对比,诞育生命,也诞育无穷的艺术意蕴。西方近代以来也有著名的康德的审美的“二律背反”理论,"感性”和“理性”的二律背反,“感性”和“理性”同时都有价值,但又相悖,这就形成一种审美。“这种美具有无比强大的张力与魅力。”第三个文化特点是“太极图示”的艺术思维模式。“太极图示”是东方形态的古典现象学,所谓“无极乃太极,太极动而生阳,一动一静,互为本根”,是一种东方式的富有无穷生命力量的圆形美学。第四个文化特点是总体透视的艺术特征。毕加索以前的西方古典艺术,比如俄罗斯的油画等,它们都是焦点透视,用一个人的视点看物体。中国是总体透视,就是用一个总的意境、总的理想、总的精神、总的神采把整个画统摄住。第五个文化特点是“意在言外”的意境审美模式。这里面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美学和艺术有没有自己的逻辑性和艺术理性?学术界,包括西方理论界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美学与艺术理论没有理性逻辑,但我们认为,“生生美学”虽没有西方传统的工具理性逻辑,却具有“意在言外”的意境式审美逻辑,是一种对于看不见的意蕴的追寻,是更高更深的艺术逻辑。
  (摘编自曾繁仁先生于2019年7月8日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它抛开了审美对象实体性的美,体现的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关系。
  B.“生生美学”是有别于鲍姆加登和黑格尔的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以及英美哲学环境美学的中国美学。
  C.“生生美学”中的“生生”的概念来自于儒家哲学观,并且运用了重言,凸显了中国美学生命的本体论。
  D.中国艺术只有通过笔墨﹑虚实、留白等手法,遵循“天人合一”“阴阳相生”规律,才给人一种审美感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先谈“生生美学”提出的原因,再论及“生生”的概念,最后谈及其文化特点。
  B.作者第三段中用诸多引用论证,既论证了“生生美学"的内涵,又使文章典雅厚重,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C.第四段论及康德的审美的“二律背反”理论,是用类比论证来巧证“阴阳相生”既相背,又有审美价值。
  D.第四段举俄罗斯油画的例子,意欲对比焦点透视与总体透视的艺术特征,从而凸显总体透视的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它的提出和文化特点都带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B.中国传统建筑“法天象地”的观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如天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是一种与天地相应的建筑。
  C.《清明上河图》以“繁荣祥和”的意境统摄全图,“景随人迁,人随景移”,不依某一人的视点来绘图,符合总体透视的艺术特征。
  D.意境式的审美逻辑是高于工具理性逻辑的艺术逻辑,所以中国的“生生美学”的逻辑性强于现象学生态美学和哲学环境美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办会目标是“世界园艺新境界,生态文明新典范”。
  时代特色:2019北京世园会将充分汇集世界各国最新的园艺创新资源,充分展示人类科技文化创新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绿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趋势,反映各国人民追求绿色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新常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