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1300字。

  蚌埠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道德语言主要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道德语言,是全民用于记载道德生活经历、交流道德思想、表达道德情感、叙述道德意志、描述道德行为方式的工具,中国道德语言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对源远流长的中国道德文化发挥着强有力的建构作用。
  在汉语表达的意义体系中,伦理意义居于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中国道德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表达伦理意义。作为汉语的一个子系统,它由文字、词语、语法、修辞等要素构成,并且借助这些要素表达丰富多彩的伦理意义。中华民族借助道德语言来表达其伦理价值诉求,实质上就是要表达我们追求的伦理意义。很多汉字具有伦理意蕴。《礼记》说:“德者,得也。”古代中国人所说的“德”在本然意义上是指“得到”,具体指人们获得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事实。可见,“德”字蕴含着要求人们以德求得或以得拥德的伦理意涵。有些汉字可以直接表达伦理意义。例如,“忠”字的字形直观地显示出两个方面的伦理意义:一是指“心正”,没有歪心思;二是指“专心”,没有三心二意。因此,“忠”的伦理要义是“忠心”或“心忠”。在汉语中,“忠心”或“心忠”是“忠”字内含的伦理要求。中华民族还非常喜欢用修辞手法来表达伦理意义。《礼记》中有这样一个经典隐喻:“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其意指道德是人的本性的根端,音乐是道德开出的花朵。这不仅将“德”与“乐”的关系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而且生动地描述了它们的伦理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作为伦理型社会的现实通过道德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中国人最重视道德教育,坚持“道德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并且将它付诸落实,因此,几乎每一个人从小就会受到比较系统的道德教育,并且会掌握比较系统的伦理话语体系。在中国,很多人知道“岳母刺字”等经典道德故事,能够熟练地引用《论语》《老子》等经典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恻隐之心等伦理术语。中国人普遍喜欢从“伦理”的角度来观察和谈论生活。在传统社会,道德生活就是合乎伦理的活。人们可以对政治、宗教、文艺生活采取超然的态度,但对伦理和道德却历来高度重视。遵循伦理的规范性要求,过有道德修养的生活,人们普遍信奉这样的道德信念: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中国道德语言既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建构者。中国道德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语言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中国道德语言使它内含的伦理意义变成可以言说、交流、沟通、解释、理解的东西。没有道德语言的建构作用,道德文化只能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事实上,道德文化的历史实在性、现实实在性和未来实在性都需要借助道德语言得以建构。
  当然,中国道德文化对中国道德语言也发挥着同等重要的建构作用。它是道德语言旨在表达的内容。如果没有道德文化提供的具体内容,中国道德语言便没有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的关系本质上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在如何认识中国道德语言与中国道德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观点。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是指一个人说话、写作的文采;所谓“质”,是指一个人说话、写作的内容。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说话、写作的内容超过他表达它们的文采,就会显得不足;而如果一个人说话、写作的文采超过他想表达的内容,就会显得浮夸。他显然想强调,“文”与“质”般配才是最好的。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之间应该是“文质彬彬”的关系状态。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美善合一的生存方式。我们创造了优美的道德语言,并且用它来表达我们向善、求善、行善的道德生活,从而谱写了别具一格、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摘编自向玉乔《中国道德语言的价值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数汉字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有的汉字本身就可以直接表达伦理意义,有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表达伦理意义。
  B.道德语言反映中国传统社会作为伦理型社会的现实,我们往往用从小就学会并掌握的伦理话语体系谈论生活。
  C.我国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对伦理和道德通常有明确的规范性要求,对政治、宗教、文艺生活却可以采取超然的态度。
  D.中国道德文化是一个内含丰富的体系,道德语言能借助文字、词语、修辞等形式将道德文化表达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伦理道德的价值维度论证中国道德语言对中国道德文化的建构作用。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第五段阐释中国道德文化和道德语言的相互影响,论证严谨缜密。
  D.文章引用《礼记》《论语》中经典的话语,表明了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道德语言是汉语的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它借助汉语的构成要素足够很好地表达我们所追求的伦理意义。
  B.因为我国有广为流传的经典道德故事和典籍文献中的众多的伦理术语,所以伦理和道德历来受到高度重视。
  C.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之间应该是“文质彬彬”的关系,可见,平实朴素的语言难以用来表达崇高美好的道德情操。
  D.道德语言是道德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借此来表达我们向善、求善、行善的道德生活,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是人类依据特定的自然、地理、气候等因素建立的适于人类生存的场所空间,它是先民们在农耕文明进程中因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需要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社会单元。由于传统村落具有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的特质,它所承载的乡村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极具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传统村落蕴藏着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鲜活的“文化载体”,它所包含的乡土建筑、历史文物、宗族传衍、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生产方式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