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344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福建省三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对于“翻译”的认识可以上溯到周代,《礼记•王制》记载:“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借鉴上述传播学使用的直观事例解析翻译:甲与乙说话,双方使用的语言不同,请来了懂双方语言的丙,丙把甲说的话用乙的语言说给乙听(或者相反),丙的行为就是翻译,丙就是译者。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使用不同语言的甲乙要完成讯息交流,就必须通过丙进行翻译(符号转换),这就是最简单的翻译传播形式。
  在异语传播中,译者丙的参与不仅增加了传播要素,而且使传播过程和传播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传播的特殊性。因此,传播的一般属性和“语言转换”的特殊性相结合,构成了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
  异语场景中传递的信息要经过语言转换,这是翻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翻译传播的一个环节。翻译传播学的研究内容是异语场景信息传递的全过程,研究翻译传播的主体、客体、译者、媒介、受体、效果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需要在翻译学之外借助传播学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翻译传播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除了传播学、翻译学之外,与之密切相关的还有跨文化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心理学、媒介学等。
  翻译传播在今天蓬勃发展,一方面翻译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跨语言交流日渐普遍,另一方面翻译传播媒介的活动也日趋活跃。仅以我国对外翻译出版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为例,前者2013-2019年间资助了2183种图书翻译出版,后者2010-2019年间资助了1026种图书翻译出版。在翻译图书品种增长迅猛的同时,如何提升翻译传播效果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长期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面对着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传播障碍。新冠疫情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不同国家的人们物理空间的隔离,也加深了人们跨文化交流的心理隔阂。因此,研究突破传播障碍、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形象的策略,就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使命。
  (摘编自尹飞舟、余承法《翻译传播学论纲》)
  材料二:
  清末西方经济著作的译介主体大多是通晓多国语言的传教士。鸦片战争的爆发致使国门被迫打开,众多传教士纷纷来华,试图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等传播至中国,实现一定程度的文化侵略,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由于传教士译者的异域身份,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熟悉程度有限,在译介西方经济学文献时,大多是基于母本的编译或改写,往往会运用诸如删减、省译等翻译方式调整修改原文本内容。比如鲍留云的《致富新书》即是基于底本《政治经济学大纲》的改写,译著与底本在结构与内容上都有着很大区别。此外,传教士口述、中国学者笔述的合作翻译方式也是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译介中较为常见的方式。在合作翻译过程中,中国笔者往往会在传教士口述的基础上添加大量的注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因此当时的一些译本上存在着很多的解释说明内容。
  清末民初时期的译者已不再以传教士为主,多是清末民初的文人学士、思想大家,他们有志于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振兴中华。这个时期的译者往往有着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博览群书、潜心钻研,为探寻国家富强之策而努力奋斗。因而,该时期的西方经济学译著较于清末翻译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比如,英文中的 economy、economics的译名在这一阶段的变化,经历了“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的演进过程,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才成为统一的术语被学界和社会接受并通用。在该时期,我国的经济学概念与术语逐渐脱离了以往的旧经济体系,开始拥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体系,从而推动了中国过渡到现代经济学的学科化进程。该时期的西方经济著作在译介过程中仍然有着较为明显的编译或改写痕迹。这主要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当时的人们纷纷致力于救亡图存,这一急迫的社会需求催生了特定的翻译需求——译著要为国民服务。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内忧外患使得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许多有识之士为求存图强、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地、接受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教育。一批经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归国留学生引进了西方很多经济学经典著作,加之民国时期出版业的繁荣,经济学译著成倍增长,学界译界人才华出,翻译理论百家争鸣。该时期丰富的翻译实践推动了翻译家们对科学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内容涉及翻译标准、翻译方法、译者素养、译名统一等。这一时期的经济学术语,多用我国传统的典籍术语来翻译外来的经济学说,在文体上也偏实务,容易被大众理解并接受。
  (摘编自曾祥宏、魏佳焕《经济学著作在中国近现代详介的脉络考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译者的参与使翻译传播具有 “语言转换” 这一不同于一般传播的特殊性,这是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
  B、翻译传播学和翻译学的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如对异语场景中传递信息的语言转换问题的研究。
  C.清末传教士和清末民初文人学士、思想大家的译文往往都有编译或改写的痕迹,但二者所处背景不同。
  D.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经济学著作译者的语言能力和经济学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译文质量进一步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构建翻译传播学,为目前翻译传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就能实现新时期中华文化 “走出去” 这一目标。
  B.今天,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跨语言交流的日渐普遍,促进了翻译传播的蓬勃发展以及翻译传播效果的快速提升。
  C.翻译传播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翻译传播发展的需要,这门学科的构建既有外在的时代需求,也有内在的学科发展需要。
  D.传教士口述、中国笔者笔述的合作翻译方式解决了传教士译者因对中华文化的熟悉程度有限导致译文质量不高的问题。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一末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民日报》(英文版)用海外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B.把运用中国智慧解决当代世界问题的思路融入孔孟故事的对外翻译中。
  C.迪斯尼真人电影《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是基于中国民间传说的改编。
  D.《庆余年》的台词翻译既保留中国文化的韵味,又能让海外粉丝看懂。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证的。(4分)
  5、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译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6分)
  福建省宁德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强调在系统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后,就要为实现这个总目标确定系统结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确定若干可行方案。从空间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大处着眼可以上升到流域、经济区乃至全国范围,这就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以长江流域来说,以生态保护的区域协调为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