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760字。

  赣州市2022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卷
  2022年5月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其思想方法可相互借鉴。借鉴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助于文学研究。
  《金瓶梅》是改编还是独创,争论持续二十年,都使用传统逻辑排中律:要么改编,要么独创,两者必居其一。双方拥有的论据都较扎实,为何结论却截然对立?“改编”与“独创”是一对内涵清晰而外延无明确边界的模糊概念,此处运用排中律必然导致争论相持且无结果。明清通俗小说创作经历了由改编转向独创的历程,其间改编成分逐渐减弱,独创成分相应增多。万历中期以前,创作中改编成分占据优势,其作品一般归为改编,入清后创作在整体上步入独创阶段。从万历末到明亡这几十年是创作从改编走向独创的重要过渡阶段,一些作品的改编与独创成分占比相当,无法将其绝对归类,《金瓶梅》正问世于此时。
  模糊和精确这对概念的重要区别,是其外延模糊。模糊数学就是为解决这类问题而产生的,其基本思想是对含有相互对立的两种成分,不能用排中律作绝对的是或否的判断,而要引入隶属度概念,具体分析并存于一体的相互对立的成分各含多少,在发展过程中又如何变化。以隶属度思想考察从“改编”逐步过渡到“独创”的历程,就不会为非此即彼而争论不休。辨析文学研究中使用的概念,大部分都是外延不明确的模糊概念,如真实与虚构、典雅与通俗、轻靡与朴厚、远奥与浅显等,若开始以模糊数学思想作处理,便不会出现固执于排中律的无谓争论。
  数学家提出的突变论是研究从一种稳定组态跃迁到另一种稳定组态的现象和规律,指出突变与渐变都是事物实现质变的方式,该思想有助于文学语言领域一些现象的解释。如,初唐和盛唐国力强盛,诗歌创作充满乐观情绪;安史之乱后,诗歌创作中乐观情绪难以再现,呈现的基本上是反映人民苦难的现实主义精神,安史之乱就是突变的节点。但也有不少变化中找不到突变点的情况。如五言诗取代四言诗历时六百余年,四言诗创作逐渐减少,五言诗创作相应递增,量变贯穿始终,却未见突变点。若拘泥于必须渐进过程中断与飞跃方能完成质变之说,此文学现象就无从解释。
  古体诗演变到近体诗的历程也如此。为增加艺术形式美感,南朝齐梁时诗人萌生运用声律的意识,“四声八病”或“永明体”就是这方面尝试的总结,而如何才能产生最好效果,则需要在创作中逐渐摸索,直到盛唐格律诗创作才定型并成为诗坛主流。几百年漫长历程中并没有渐进过程中断与飞跃的突变点,这也是以量变积累完成质变的例证。由此可见,文学语言领域的质变有渐变与突变两种形态。借用突变论理论表述:如果质变经历的中间过渡状态不稳定,它就是一个飞跃过程;如果中间状态稳定,它就是一个渐变过程。不少数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方法都有助于文学研究,如在大量无规则运动中发现规律的概率论,可以发现并用数字刻画作家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写作特征,这就为作者考证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摘编自陈大康《文学研究与数学思想方法》2022年3月《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通俗小说创作经历了由改编转向独创的漫长历程,万历中期以前,其作品归为改编。
  B.当不能用排中律作绝对的是或否的判断时,运用模糊数学解决这类问题就是唯一的办法。
  C.初唐和盛唐的诗歌充满乐观情绪,安史之乱之后的诗歌基本上反映人民历经苦难的现实。
  D.渐变与突变是文学语言领域实现质变的两种形态,五言诗取代四言诗是语言突变的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先阐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可相互借鉴,再简明扼要提出本文观点。
  B.从对《金瓶梅》是改编还是独创持久争论的文学现象入手,旨在引出突变论这一概念。
  C.文章阐述了模糊数学、突变论、概率论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在文学研究运用方面的重要性。
  D.文章用突变论中的渐变思想方法解析了五言诗取代四言诗、古体诗演变到近体诗的历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是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其思想方法可相互借鉴。
  B.《金瓶梅》问世于万历末到明亡期间,因其改编和独创的成分占比相当而无法绝对归类。
  C.如果用排中律来论证《西游记》归属于浪漫主义作品还是现实主义作品,就会陷入无谓争论。
  D.在辨析文学研究中的真实与虚构这对概念时,只要引入隶属度概念,其外延就会非常清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几代人接续奋斗,从百年前饱受欺凌屈辱到实现了全面小康。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小康目标不断实现,小康梦想成为现实。
  、中国的全面小康,体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