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320字。
高二语文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综观当代描绘人民群众生活的美术经典,我们总能发现那些画面朴素的艺术语言尤能打动人心,能使人物与场景刻画真实鲜活。
高尔基曾说过“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朴素的,很生动,几乎是可以感触到的”。朴素美是艺术的高层境界,需要创作者、所描绘对象、艺术表现语言三者统一。著名画家赵奇的土地系列、王岩的乡村写实绘画、宋惠民的人物塑造、尤劲东的表现知识分子形象的连环画等美术精品,都从不同角度、不同表现形式体现出对朴素美的审美追求。
朴素美的第一要素是创作者的品性朴素。“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家要达到对所绘对象美的观照,自然真诚地流露情感,就需要做到人品与画品共修。只有内心对所刻画的人物、反映的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能够敏锐发现对社会、对人生具有启迪意义的闪光点,才能在绘画中进行高度艺术提炼。这对画家的品德、学养、认知能力是一种锤炼。要在作品之中映射出自然之美、人物性格之美、精神之美,反映时代风貌,需要“艺术家是一位道德家,是真善美的体现者”。这不是要求艺术家成为完美的人,而是尽量做到不虚伪、不轻浮,不骄不躁,不为功利所染,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方能洞察世事万物。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艺术家没有清醒地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又从何谈起呢?所以至真至诚是朴素美的体现,只有在思想情操、审美意识、艺术表现手法达到较高境界时,艺术作品才会流露出朴素美。这驱动着艺术家不断完善自身、提升人格品性。
所描绘对象的选择,体现着朴素美的审美观。以不同群体的人民群众为塑造对象,借以反映时代进步中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探讨人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如何追寻理想,创造幸福,推动社会发展。这样的题材和内容表现无疑最广博、最厚重,也最具代表性。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这些进入画面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因艺术造诣的精深,成为载入美术史册的系列经典,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内涵,表达了民族品格和信念追求。这些作品真诚、质朴、意境深远,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历经时间检验而越发醇厚。
技法是绘画的承载。艺术家通过艺术表现语言完成对所绘对象的塑造。中国画家讲求气韵生动,写意传神。笔墨线条、光影明暗皆为手段。朴素的艺术语言可以简洁,可以壮美,旨在贴切运用,深入表达所绘对象的内涵,真挚地绘画,不刻意夸张、变形、制造视觉冲击,不炫技。质朴而精深的作品自然而无矫饰,从表面上看或许没有诱人的绚丽与难解的深奥,却富有平实、恬静、悠远的艺术生命力,展现着朴素之美的审美意境。
总而言之,艺术家拥有高超的审美能力,领悟所绘对象的大类,通过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创作,才会产生具有朴素美的时代佳作。
(摘编自凌鹤《朴素的艺术语言更能产生感染力》)
材料二:
有的作家把散文写作当作一种精细的工艺品来设计,谋篇布局,煞费苦心,遣词择句,精雕细琢,在千百种构思中,选择出一种非此不可的结构形式,用以表达他的情思。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当然会产生优秀的作品。但是人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作者高高在上,作品艺术上过于纯粹,语汇精辟,虽精美绝伦,却丢失了亲切之感,也失去了潇洒,失去了酣畅淋漓、一泻胸臆之美。从而拒人门外,或成为某种孤芳自赏的“象牙艺术”。
贾平凹的散文不是这样,它的语言朴实自然、亲切平易,总是热情不减,侃侃而谈,令人读起来爽目,听着快慰。他的每一篇散文,也决不寻求某种特定而单一的表现形式,似乎怎么写也都成、咋样看都可以。对他自己来说,写散文如同游泳,可以从任何一点入水畅游;对于读者阅读作品来说,一篇在手,犹如拿一束折叠花、一只万花筒,怎么翻、怎么瞧都色彩生动,变化万千。这种散文语气中的诚恳态度,是最让自尊自重的现代读者入迷的地方。没有架子、不自命脱俗,时时与读者保持精神平等的行文语气,使他的散文自生一种异样魅力。
(摘编自《贾平凹散文语言的艺术美特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朴素美是艺术的高层境界,不同的艺术家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表现形式体现出对朴素美的审美追求。
B. “艺术家是一位道德家,是真善美的体现者”,这是要求艺术家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尽量做到不为功利所染。
C. 艺术作品中,如果所描绘的对象选择了工人、农民等劳动人民,就能具有朴素美,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D. 自然而无矫饰的绘画作品,通常富有平实、恬静、悠远的艺术生命力,展现着朴素之美的审美意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朴素的艺术语言才能打动人心,使人物与场景刻画真实、鲜活,产生更强的感染力,为人们所接受。
B. “水至清则无鱼”,作者精雕细琢、煞费苦心,把散文写作当作一种精细的工艺品来设计,这样难以写出好作品。
C. 现代读者自尊自重,阅读作品时,一篇在手,犹如拿一束折叠花、一只万花筒,怎么翻、怎么瞧都色彩生动,变化万千。
D. 作家不断完善自身、提升人格品性,在作品中不自命脱俗,有与读者保持精神平等的行文语气,有利于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画品之高,根于人品”观点的一项是( )
A. 画画要做到“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
B.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列“神、妙、能、逸”四品来划分画作的品级次序。
C. 北宋画家郭若虚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D. 绘画根植于儒家思想,儒家坚持认为绘画对人民有深刻的教化作用。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怎样理解“朴素的艺术语言更能产生感染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5题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叫遛弯儿叫散步
赵新
葫芦老汉从省城回到老家沟里村,正是夕阳西下落霞缤纷的傍晚时分。一下子走了一个多月,他很是想家,想念家乡的山水,想念家乡的亲朋,想念家乡的月亮,想念家乡的细雨和风,等吃了晚饭、收拾好碗筷之后,他对女人说:“你和我到村外转悠转悠,看看那小路,看看那树林,看看那沙滩,看看那河,看看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