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610字。
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4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法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管仲、李悝、申不害、商鞅等代表人物,以商鞅变法为明确确立,以秦统一中国为鼎盛,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参见《睡虎地秦简》)。法家虽然在秦以后的中国历史中,备受历代统治者和学人表面上鄙弃,然而实际上其统治国家的不分贵贱、以法治国思想和所创立的众多诸如郡县制、功绩制、户籍制等制度设计,深刻扎根于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演化中,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思想上外儒内法,儒法合流,制度上“百代都行秦政法”。可以说,是法家真正奠定和塑造了中华数千年的大一统的封建制度格局。因此,在中华文明的制度历史上,法家事实上是具体制度形态上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
从法家的起源和其核心的思想而言,法家毫无疑问是起源于道家,可以说是道家思想在社会治理的显现和具象化,法是道的人间化。从起源来看,《汉书•艺文志》认为,“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也就是说,法家上古就来自于司法实践。以法家思想来看,法家所乘承道家的天地自然的规则,认为人间治理同样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则,而不应该以君王官吏的个人意志擅自更改,认为法是道在人间的显化,只有通过确立道的化身——法,才能通过法的约束而实现道家的无为而治,例如,后世认为是法家的改革家的管仲所著《管子》一书,其《明法》篇开篇即讲,“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这里的道明,实际上就是通道明道,进而指出,“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整部《管子》所体现的处处是类似的道法治国的思想。所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将《管子》列为道家典籍而不是法家典籍。
对于法家思想诠释的最为彻底的毫无疑问是《商君书》,《商君书》被认为是商鞅或者其下属所著,但其中显然有些篇章(如《徕民》)是后人托做,这已有明确结论,但《商君书》所表达的思想的确是法家的精要。《商君书》毫无疑问贯彻了以法治国、重刑轻赏、以法止刑、贵贱平等等理念。但其中亦充分体现了道家大道不仁,圣人无为而治,不行仁而行道的思想,例如《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在对待仁义的态度上,法家更是与道家一致,例如《道德经》所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如《商君书•说民》所言,“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徵也;慈仁,过之母也;任誉,奸之鼠也”,可谓如出一辙。这里不是说圣人认为仁义不重要,而是认为仁义靠说教没有用,最后只能变成口头的假仁假义,如《商君书•画策》所言,“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所以法家认为要以法、信、权治天下,而首要是法和信(《商君书•修权》,“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中的《经法》更是将法家与道家的继承关系阐释得淋漓尽致,其被认为是作于战国中晚期,其开篇《道法》一章所言,“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就是说,世间法的本质是来自于道,用以规矩人间得失,明辨曲直。再如被誉为法家之大成者的《韩非子》,在《主道》一篇中指出,“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也就是说,明君所立的明是非善恶的纪法,本质上来自于道,并认为,“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这实质就是道家“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治世思想。因此,显然可以看出,法家的根本内核思想,依然是道家,法是道的万物秩序在人世间秩序的显化和具象。
(摘编自何哲《道与无为: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及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家思想对奠定和塑造中华数千年的大一统的封建制度格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B.在《汉书•艺文志》中,《管子》被列为道家典籍,是因为书中有许多类似的道法治国的思想。
C.《商君书》的作者可能是商鞅或其下属,也有后人托做,但表达的思想的确是法家的精要。
D.在中华文明中,纪法本质上源于道,道显示的是人世间秩序,法显示的是万物秩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立论站在中华文明的制度历史的高度,分析并肯定了法家的历史贡献。
B.文章引用《汉书•艺文志》《商君书》和《道德经》的论述,证明法家是起源于道家。
C.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证明《经法》将法家与道家的关系阐释得清楚明白。
D.文章论点明确,材料翔实,既有历史典籍,又有当代的考古发现,令人信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儒内法,儒法合流”有力证明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没有什么不同。
B.“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老子从根本上否定了仁义对人的重要性。
C.法家认为治理天下要靠法、信、权,只有拥有权力,才能有法和信。
D.学习借鉴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对完善人类治理体系有着启示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距离2032年还有11年,国际奥委会就急着想把奥运会承办权定下来。因为按照惯例,通常是在距该届奥运会举办还有7年时投票确定主办城市。作为2032年唯一的候选城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毫无悬念胜出。在确定好2032年奥运会举办城市以后,有关方还想着把2036年和2040年的举办地也定下来。按照国际奥委会的意思就是立足长远发展,让国际奥委会有更多的主动权。
其实情况却是,2024年奥运会和2028年奥运会的申办也是困难重重,报名的时候热情都挺高,但是慢慢就退出了。早在2015年9月16日,国际奥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