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210字。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信息卷(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文学史及美学研究,对于“意象”的运用更为泛化,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意象”。从以往用得最多的“形象”,到近些年来处处可见的“意象”,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学术及文艺批评领域的时移世易。然而,在很多当代论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为处处可见的“主角”,有时并非必要。“意象”和“形象”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却又有内在区别。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对文艺批评或学术研究来说,未必是好事。
“意象”的本义是什么?“意象”是“意”中之“象”,这个基本含义虽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效”。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命题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无论如何引申理解,刘勰此语都是对作家的内在艺术思维的描述和概括,这一点确定无疑。整篇《神思》都是在讲作家的创作思维运行规律和过程。“神思”是一个动态的运思过程及思维方式,而非静态的概念。“独照之匠”,意谓作家独到的观照能力。“窥意象而运斤”,指作家根据自己内心生成的形象进行“郢人运斤”般的艺术表现。“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赞语中,刘勰又有高度的概括:“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而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
如果说“意象”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那么“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形象”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是以往的文学理论最重要、最根本的命题。而“文学形象”是专指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形象,这恰恰是“形象”与“意象”的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而把这三者综合地进行描写,使人物、景物、场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还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虽然主观因素更浓,但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实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十四院校本《文学理论基础》)这已经把“形象”的性质说得很清楚了。“形象”寓于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读者的审美阅读,可以呈现在读者的审美经验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形象,《阿Q正传》中的吴妈是形象,龚自珍《病梅馆记》中的“病梅”是形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形象。这些形象都蕴含在作品的文字中,读者通过阅读而得之,它们并非在作家头脑中运思着的人物、场景及意境。
“意象”“形象”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在很多时候是彼此交叉重叠的,因此在理论表述和批评实践中被泛化也在情理之中。但在学理层面上对其进行分析区别,指出它们的差异,既有益于推进美学文艺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且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所裨益。
(摘编自张晶《从“意象”看审美范畴的规范使用》)
材料二: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的重要范畴。它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重要范畴。它之所以能够存活到现在,除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传承机制外,也与学界的大量研究有关。目前,在“意象”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其内涵看法纷纭,难以统一。本文认为,所谓意象,是指人类以物达意、借景抒情而形成的人造之象。它有两层内涵:一是意中之象,即在内心形成的达意之象,类似于“胸中竹”。此“象”是内在的人造之象,是主体想象的产物。二是达意之象,即用“象”来表达主体的思想和感情,类似于“手中竹”。此“象”是外在的人造之象,只是达意的工具和载体。所以,从本质上看,“意象”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意象”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四种:一是意中之象,即凡是映现在人内心屏幕上的形象,类似于板桥老人所说的“胸中之竹”,包括记忆里的形象、梦境中的形象和艺术家正在构思的形象等。二是意造之象,即人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形象,而这些形象虽然含有现实的元素,但是现实中并不存在此类事物。譬如龙,是以鳄头、鹿角、马鬃、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各种动物元素组合成的形象。尽管考古发现了远古时代的恐龙、翼龙等化石,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形象不同。就是说,这种“龙”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它是历代古人的意造之象。三是意化之象。凡是将主体内在之意外化为象者,皆是意化之象。这种意象的特点是重在意,而不是重在象,“象”只是表意的符号,甚至是“意”的替代物。譬如北宋末年爱国画家郑思肖,在宋亡之后隐居苏州,画兰花却露着根。观画者不解,问其原因?他说:“国土沦丧,兰花无处扎根了啊!”兰花象征君子,也是画家自喻,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所以,这些露根兰花就是意化之象。四是综合之象,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型综合而成的意象。事实上,意象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很难说有很单纯的意象类型,而更多的是综合型意象。
(摘编自古风《“意象”范畴新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术语使用方面,新时期以来的学术及文艺批评领域发生了从多使用“形象”到多使用“意象”的转变。
B.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论家刘勰是第一个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人。
C.得益于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传承机制以及学界的大量研究,“意象”存活至今。
D.目前,在众说纷纭的“意象”研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对其本质是否属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看法不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传统文学理论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其中的“形象”专指作品文本中的人物、景物。
B.《爱莲说》中的莲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祝福》中的祥林嫂等都是形象,可以被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感受到。
C.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说文解字》中记载的身体像麝鹿、尾巴似龙尾、还长着龙鳞和一对角的麒麟就属于“意化之象”。
D.材料二作者认为意象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单纯的意象类型是不存在的,意象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型综合而成。
3.下列选项中,属于材料一作者所认为的“意象”审美范畴的一项是(3分) ( )
A.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
B.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中的“万象”。
D.郑板桥“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中的“胸中之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答:
5.两则材料都对“意象”进行了论述,其论述的侧重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方 便 面
孙全鹏
中秋前后,将军寺村就要收豆子了。今年老天却像遇到了什么伤心事一样,淅淅沥沥,天天下个不停。
若在往年,这是小豆子最高兴的时候,每到这时他就能见到爸妈了。小豆子记得很清楚,爸妈回来都在天亮时,爸妈静静地坐在床头,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