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920字。

  写作专题
  湖南省岳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三)语文试题
  四、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考察一个人的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
  ——[印度]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材料三: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
  ——[法国]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以上几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体验。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  本题为多语录组合式作文题,具有思辨性。三则材料的核心命意是个体与外在信息的关系。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学生,都需要处理各类信息,也必定面临相关的认知误区。
  三则材料,读懂不难,关键在于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
  材料一的关键词是“兼听”,句子的意思是说:广泛地听取多方意见,就能明辨是非,而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材料二的关键词是“判断力”“信息多样性”,阐释两者之间的关系;材料三关键词是“个体特征”“群体思想”,指出前者易被后者替代淹没的现象,以及个体应保留“孤立”状态的鲜明特征。句子引自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结合该作品内容可知,材料中的“群体”含贬义,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人处于其中,也表现出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只要抓住兼听(获取多样性信息)的主题来写,就把握了材料的中心。
  最后,注意题目的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不同于“综合材料”),结合其中一二个角度来写即可,而能梳理三者关系则更佳,不宜只提及一则材料。
  【立意角度】
  对三则材料的关联,可做如下处理:
  ①三则材料为并列关系,材料一是面对信息,要保持个性,不被群体思想替代,材料二是处理信息,要兼听,不偏信,材料三是接受信息,要多样,不单一。简而言之就是信息时代的三“要”三“不要”。
  ②材料一总写兼听明辨的意义,材料二可视为兼听的策略之一,即接受多样信息,材料三可视为兼听的策略之二,不是听多数人即群体的声音,不被群体思想替代。
  ③从个体角度,将材料一和材料二合二为一(都有关“兼听”,即接受多样信息),作为个体面对信息的能力之一,材料三(保持个体独立,避免被群体思想替代)作为个体面对信息的能力之二。
  ④材料一总写兼听明辨,材料二为兼听的策略(正面角度,接受多样信息),材料三为对兼听的深入阐释(反面角度,如果被群体思想替代,不是兼听,而是偏信)。 
  湖南省部分地市(州)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一起考”大联考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知其不可而为之”,人面对难以实现之事,要积极有为,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庄子在《庄子•内篇•人间世》里提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在庄子看来,人知道不可奈何,应甘心承受,将之看作是命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