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26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北京市大兴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父亲的东篱》,完成20-22题。(共8分)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畦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稻花香的感受。或许是因为土地、故乡、田园离我太远太远了吧。在城里过得越久,内心的匮乏感就越强烈。
③这些年来,“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棵松树,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我以为自己正以这样的方式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④直到那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我的这些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乡愁的延续了。
⑤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⑥那天下午,我回老家探亲。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踏入田埂,我像是会见一位许久未见的老友,试探着发出问候。脚底刚轻轻落地,泥土便飞扬着、攀升着一起上前拥住了我的鞋子,踏实的感觉瞬间从脚底涌向心底。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惬意极了。走着走着,就到了家。
⑦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望眼菜园,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整齐地排列其中。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甲】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划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
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乙】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等到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丙】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他亲手编织创造的田园中,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⑩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
??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我那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也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耕耘和创造着乡村的田园,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浇灌和抚慰着匮乏的心灵。
(取材于李汉荣的散文)
20.文章写了作者回归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的历程。在远离山水的城市中,作者感到 ① ,常读山水之诗;在老家的田埂上,作者 ② ,感到踏实惬意;在 ③ ,作者看到父亲修整篱笆,对心之所向有了新的认识。(3分)
21.文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生动传神,请从三处画线句的加点词中任选一个,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3分)
答:
22.题目中的“东篱”借用了陶渊明的诗句。从全文来看,“东篱”的表层含义是 ① ,深层含义是 ② 。(2分)
(二)(共8分)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6–18 题。(共 9 分)
在电影界,谢芳老师以热情豁达著称。在我的印象中,她永远开朗活泼,有啥说啥, 无拘无束,从不藏着掖着。
我跟谢芳老师很熟,应该说是忘年交了,跟她在一块儿,最喜欢听她讲年轻时候的故事。她说:“我本来叫谢怀复,1935 年生人,解放初期考进中南文工团的时候,当时社会上流行改名儿,把‘阿福’‘贵根’‘桂花’,都改成了‘建国’‘援朝’‘永红’ 什么的。我虽然是个女孩子,可那些花花草草的名字,我特别不喜欢!”有一天,剧团领导写了“军”“国”“方”“强”等好几个字,让大家抓阄,她抓了一个,展开一看, 赫然写着血气方刚的“方”,她便很爽快地改名为 “谢方”。回家告诉父母,老人急了, 说我们给你起名“怀复”是“胸怀光复祖国”之意,不是“怀着复辟目的”。她说:“我不管,就得改!”
1959 年,新中国迎来第一次电影创作高潮,弃官从艺的崔嵬导演力排众议,推荐当年在武汉的同事、歌剧演员谢方扮演《青春之歌》中的革命青年林道静。片子拍完,字幕师看到银幕上激情似火又柔情似水的女主角,想当然地把“谢方”写成了“谢芳”。放样片时,她发现名字错了,可一听说修改要花国家许多钱,她笑了:“由它去吧,叫起来都是一样的!”于是,中国电影观众记住了“谢芳”这个名字。
1961 年,她被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进入“新中国 22 位人民演员”的行列,这就是后来俗称的“22 大明星”。一夜之间,武汉三镇挂出谢芳的大幅照片,她自己还糊里糊涂蒙在鼓里。直到同年去日本访问,因为《青春之歌》轰动了东瀛,她的照片放大得和三层楼房一样高,谢芳似乎才明白什么叫“明星”。
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