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3580字。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课内知识点
  1. 下列各项的句子中,不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①莫春者,春服既成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①技盖至此乎                ②失其所与,不知
  C. ①振之以威怒                ②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D. ①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②暴霜露,斩荆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①“莫”同“暮”,“莫春”即“暮春”。句意: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装。
  ②“颁”同“斑”,花白。句意:头发花白的人不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沉重的东西了。
  B.①“盖”同“盍”,怎么。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②“知”同“智”,明智。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C.①“振”同“震”,震慑。句意:用威势和怒责去震慑他们。
  ②“辨”同“辩”,辩解。句意:因此就没有上报给您,不再做自我辩解。
  D.①无通假字。句意:走廊回环曲折,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
  ②“暴”同“曝”,冒着。句意:冒着风霜雨露,斩断荆棘开辟。
  故选D。
  2. 下列各项句子中的划线词语,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①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②为之踌躇满志
  B.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①役聪明之耳目              ②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D. ①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思厥先祖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①“中国”,古义:中原;今义:中华民族。句意: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②“踌躇满志”,古今同义,从容自得的样子,句意:为这一成功而从容自得、心满意足。
  B.①“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②“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很、非常。句意: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C.①“聪明”,古义:听觉、视觉灵敏;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劳损自己身体的听觉灵敏的耳朵和视觉灵敏的眼睛。
  ②“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翻译:自己私心不胜仰慕至极。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
  D.①“可怜”,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句意:楚国人(项羽接着)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②“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爷爷。句意:想起当初他们的祖辈父辈。
  BCD划线词全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A。
  3.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居则曰(平日、平时);②以俟君子(等待);③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B. ①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里);②语人曰,我不能(告诉);③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聪慧)
  C. ①莫不中音(适中,适当);②族庖月更刀(众,一般);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宽绰的样子)
  D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②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③唯君图之(考虑)
  4.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应当)              ②莫不殷忧而道著(深)
  B. ①而议事每不合(每次,每一)          ②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为善(顾念、忧虑)
  C. ①高低冥迷(昏暗幽深)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骄横顽固)
  D.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②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5.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①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B. ①失其所与,不知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 ①必固其根本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 ①以乱易整,不武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