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770字。
2022届安徽省十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海外红学中,美国红学的成就独树一帜、成果斐然。回顾百年美国红学发展史,其研究不但可与西方文论相结合,亦可开拓出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方式。美国红学的活力和发展,不但与中国红学密不可分,也对中国红学颇有启思。
美国红学以20世纪60年代为界,前此属于草创时期。60年代研究代表之一是夏志清的《红楼梦》解读。夏志清采用心理学来揭示《红楼梦》的优长之处,借助心理学的显微镜探触到人物的内心,并以此观照人物本身所负载的崇高与渺小,把人物还原为更自我的个人,在《红楼梦》研究领域中另辟蹊径。在心理学视角下,夏志清提出解脱论,评议后四十回的艺术价值。自从胡适新红学指证后四十回为程高作伪,不少学者响应,甚至有把后四十回割下来扔到垃圾堆里的说法。夏志清却推崇后四十回的艺术价值,认为如果只有前八十回,那么宝玉只是在喝酒作诗吃螃蟹,而他人生的打击幻灭和醒悟其实密集地体现在后四十回,故认为“任何阅读这部小说时对著作权没有先入之见的头脑公正的读者。将会发觉没有理由贬损后四十回,因为它们对任何中国其他小说都无法企及的这部作品的悲剧和哲学深度,提供了印象最深刻的证据”。由于夏志清在西方汉学界的地位以及淹通中西的学识,他的评价对后来学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70年代研究代表为浦安迪的原型与寓意说。他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中根本的宇宙学说和“原型格式”,并自铸术语,将“阴阳”命名为“二元补衬”,代表两个对立因素互相济补、互相交叠、彼此替代、反复无穷的关系;将“五行”命名为“多项周旋”,代表多种相关因素相生相胜、循环不已的关系。他认为大观园既寓含万物富足之意,同时也暗示人生的无常;钗黛之间,社会责任和个人修身之间,以及爱情与死亡之间那种几近辩证对立的东西,在单一的人生观基础上往复不停地摆动。他认为,也正唯如此,大观园才有寓意可言。
80年代研究代表人物为周策纵。他不仅考证出两个极难的答案——“一从二令三人木”和“汪恰洋烟”,还对胡适的“新红学”作了公平分析,并检讨了 80年代红学研究的态度以及红学将来发展的方向。周策纵的红学研究走过了一个“敬胡”——“疑胡”——“承越”的发展过程,治学方法中西合璧,将传统考据学、西方汉学、与中国学冶为一炉。
90年代研究代表之一是余国藩“集大成式”红学研究。余国藩肯定后四十回的价值,认为“后四十回纵使不是字字为曹雪芹所写,精神庶几近之,已经深得原著的三昧”。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体现者为宝玉,余国藩却认为是黛玉,黛玉深爱宝玉,肯定他个人的价值,而且是不带任何条件的肯定。她赢得了宝玉的心,却输掉了家长的欢爱,最终伶仃孤苦,独赴黄泉。黛玉的悲剧,在于不断抗争却“在劫难逃”。余国藩通过自己的独特研究,凸显了林黛玉风刀霜剑的凄凉处境和重重重击造成的崩溃与死亡,引领读者全面和“重新”认识这个形象。
(摘编自张惠《百年美国红学之路-范式、意义、不足与启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志清认为,就悲剧和哲学深度而言,《红楼梦》后四十回已经超过前八十回。
B.大观园融万物富足与人生无常于一本,这是浦安迪原型与寓意说的观点之一。
C. 周策纵对《红楼梦》考证有所贡献,对红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有所思考。
D.余国藩不认同王国维的观点,认为黛玉比宝玉更能体现《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有助于阐明夏志清对《红楼梦》后四十回艺术价值的看法。
B.文章基于浦安迪和周策纵各自的研究成果,对两人的红学贡献做出了高度评价。
C.文章着重从《红楼梦》悲剧精神体现者的归属角度来介绍余国藩的红学成就。
D.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美国红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成果,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夏志清采用心理学来解读《红楼梦》,因此他的评价对后来学者影响颇大。
B.浦安迪由红学研究入手,深入到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丰富了阴阳等概念的内涵。
C.从对胡适、王国维观点的接受上看,美国红学研究体现了借鉴中有创新的特点。
D.中国红学应借鉴美国红学,跨学科、跨专业地研究《红楼梦》,方能有所成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50年论证,10多年建设,27位院士、6000人次专家、100多次研讨会、50多种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最终确定了东、中、西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