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540字。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明代以其政治形势的特殊性,对外边警不断,军费始终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在诸多行边的身影中,驻边官员、入幕书记、逃难僧侣、谪戍迁客都曾在边镇留有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与明代其他地域迥然有别的文化内涵,而奇异的自然景观、备边演武与战争场景、独特的民风民俗也使其文学样貌极具特色。无论是行经还是居留,作者都有亲身赴边的经历,因此明代边塞诗文的产生与边镇场域有直接因果关系——边镇是其直接“触发地”,作者通过诗文记录行边经历,使其带有行旅文学的特征。
弘治元年,马中锡赴陕西任管粮佥事,转饷延绥。其《东田漫稿》中的行边诗以摹景见长,叙述四野荒寒、边民以窑洞为家等景象,道出“平生不识春明外,潦倒于今出塞西”的喟叹,诸诗串联起来宛如一幅行程图。整体来看,这类作品的形成,是因作者受到眼前迥异的边塞风物的触动而产生了复杂的内心情绪。而另一类行边者的心态恰好相反,因身负国家使命而显得更为积极进取。嘉靖十年延绥告警,朝廷任命唐龙为兵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其《渔石集》卷四《发榆演武场》《榆阳桥》《驻军响水堡》《波罗堡》等,详细记录了行军路线与沿途见闻。这一时期,唐龙由“飞峡凌天际,骄胡在目中”之景激发了建功豪情,写出了“横矛倚长柱,臂断左贤王”“能作三军气,当为万里城”等慷慨诗句。在考察延绥备兵情况后,他提出屯田足食是取胜关键,满怀信心地称“问我安边计,储粮第一筹”。就整体而言,无论是荒漠中的艰苦行旅还是气吞万里的移营拔寨,相关描摹的出现均是由边镇场域直接赋予创作者的。
如果说这一类“触发”来自作者行旅途中印象式的“惊鸿一瞥”,那么另一类“触发”则源于作者较长时间的居留而对边镇环境所产生的较为深入细致的生活体验。晚明诗僧释昙英从北京行至榆林卫,在当地居留数年。其《昙英集》卷一中存有数十首居边诗,对明代榆林卫的独特气候与社会生活进行了详细记述。无论是“六月仍披褐,方知朔地凉”的气候特征,还是“乡俗皆操刃,衣裳半着裘”的边镇风貌,都被这位僧人写入诗中。不仅如此,他还在诗中叙写自己每日耕田种地、参禅打坐、待客访友等日常活动,乃至涤器熨衣、煎茶做饭等具体生活片段。与短期任职的官员相比,在边镇长期居住者的观察视角就显得更为从容不迫、细腻生动。
(摘编自高璐《明代诗文与西北边镇》)
材料二:
明代人李梦阳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其边塞诗作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阐明了对边务的观点,表达了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特征。
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进一步恶化。有感于此,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诸将八首》就集中对将官的问题一一指摘:第一首指出明军将领指挥呆板,“胶柱谈兵”,徒有武勇,终至丧师辱国;第五首指出军爵世袭之病,诗人认为世袭制度下,将领虽众,但多是靠祖荫得官的纨绔之辈。《屯田》诗则模拟杜甫《石壕吏》,以老妇之口痛陈军户备受盘剥、生计困难之状,揭露了屯田制的败坏。边政的败坏导致军户怠耕,甚至大量逃亡,西北等边疆地区呈现一片调敝之状。
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安定边疆。除扫除积弊外,安边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派遣良将守边,因此,李梦阳在边塞诗中也借名将之典,积极建言,如《秋怀•其二》先对故乡庆阳的悠久历史和壮美山川表达了赞美之情,尾联却笔锋一转,指出西北边患严重,期盼有郭子仪一般的良将来守边。李梦阳希望朝廷能知人善任,能够效法前朝,不循常规,大胆起用才华出众的将领。《其六》借东汉末年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典,盼望有良将早日破敌。另外,他在《秋望》《李广》等诗作中也反复表达了这一愿望。同时,李梦阳也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平定边患,因此,他还提出要师法前人,善用和议之策。
因为具备史家的品格,李梦阳在一些边疆事务上也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如对明武宗亲征一事,大臣多视为鲁莽举动并反复劝止,而李梦阳通过《圣节闻驾出塞》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诗中说:“万乘时巡万寿临,銮舆漠漠碛沙深。非忘殿阙呼嵩日,应系单于款塞心。”既表达了对皇舆亲履险地的担忧,也对武宗的亲征表示了理解。“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也用事实证明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
李梦阳生于甘肃庆阳的军户家庭,虽然四岁即离开故乡,但后因省亲、守丧、科考等原因曾多次回到西北。在户部为官时,又监税三关,处理边储事务。他还于弘治十三年、十六年分别赴榆林、宁夏犒军。这些经历使得他对边疆,尤其是西北有着特殊的感情,也使其诗作展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他对戍边之艰苦与战争之残酷的描写中。如《朝饮马送陈子出塞》,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画了边塞水咸草枯的恶劣生态,以及修筑长城的丁夫死于役所、尸骨堆放城边的悲惨境况。而“壮丁战尽死,次选中男行”“交加白骨堆,年年青草生”“贺兰山下战,昨日几人归”“西国壮丁输挽尽,近边烟火至今稀”则描写了频繁战争致使丁壮调零、民生凋敝的景况,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可以说,在成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中所饱含的深情。多年在西北的生活经历,使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也说明李梦阳的边塞诗不仅是从诗歌的题材、手法上向杜诗及其他盛唐诗作学习,更是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阀、忧民的精神。
(摘编自李锋《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代政治形势特殊,对外边警不断,驻边官员等行边人曾在边镇留下了文学作品,而奇异的自然景观、独特的风俗等使其文学样貌富有特色。
B.晚明诗僧释昙英的数十首居边诗,记述了榆林卫的独特气候与社会生活,还叙写了待客访友等内容,作者较长时间居留边镇,生活体验较为深入细致。
C.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这源于他对边患日重的感触。明中期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边疆形势恶化。
D.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与盛唐名家相比,李梦阳的一些诗作毫不逊色。这与他的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有关,但最终应归结于他出众的诗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列举了马中锡、唐龙两类不同心态的行边者的例子,都证明了“明代边塞诗文的产生与边镇场域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观点。
B.边镇是明代边塞诗文的“触发地”,与“惊鸿一瞥”的“触发”不同,还有一类“触发”则源于作者长期的生活体验,如唐龙、释昙英。
C.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是为了安定边疆,他认为安边最有效的方法是派遣良将守边,所以在《秋怀•其二》中期盼有良将来守边。
D.对明武宗亲征一事,李梦阳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李梦阳极力进谏表达支持,但他所写的诗也表达了对皇舆亲履险地的担忧。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岑参赴安西途中创作《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其中有“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B.田汝成闻捷报作《闻延绥捷至寄奉唐相公二首》述唐龙之功:“开府雄三略,元戎控八区。不须纡庙律,方叔拥皇图。”
C.屠应埈之诗句“戈剑明朝日,旌旗拂夜霜。中兴汉业盛,麟阁有辉光”,对唐龙坐镇边塞的威仪进行了想象描写。
D.马中锡在《东田漫稿》中叙述四野荒寒、边民以窑洞为家等景象,道出“平生不识春明外,潦倒于今出塞西”的喟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两则材料在内容上都涉及明代边塞诗文,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不叫遛弯儿叫散步
赵新
葫芦老汉从省城回到老家沟里村,正是夕阳西下落霞缤纷的傍晚时分。一下子走了一个多月,他很是想家,想念家乡的山水,想念家乡的亲朋,想念家乡的月亮,想念家乡的细雨和风,等吃了晚饭、收拾好碗筷之后,他对女人说:“你和我到村外转悠转悠,看看那小路,看看那树林,看看那沙滩,看看那河,看看那……”
女人问:“咱们两个一起去?并着肩膀一起走?”他说:“那是当然。我在省城儿子家里,天天晚上出门遛弯儿,可惜你不在身边,一个人转来转去,就少了成色,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