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190字。
湖南省市(州)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一起考”大联考(模拟三)
语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小孩们大半欢喜虐害昆虫和其它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
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培恩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公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有权力,所以高兴。
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侧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
从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侧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侧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
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有同样的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互相悬殊,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
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侧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侧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见,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见。这也就是说,侧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
材料二:霍布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
的确,在旁边观看的动物愈是对受难的动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便愈是强烈。很显然,这种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得多。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材料三: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认为人见到孩童将掉入井中,都会心生怵惕恻隐。怵惕即惊惧、惊恐,遇到紧急事件尤其是灾祸时,人会自然感到惊恐。恻隐一般解释为同情和怜悯,即见到他人遭遇苦难时生发出的一种情感。怵惕作为应激性情感,伴随事件发生而出现,随事件完成或消失而逐渐平息。在目睹孺子入井的情境中,恻隐与惊恐虽然同时在心中涌现,同样都是不经过利益计算和理性考量,但二者本质不同,若将惊恐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的话,恻隐显然是一种具有内客和指向性的情感。恻隐作为一种哀痛的情感,应进一步限定为对他人的哀痛,恻隐不是自己受伤、遭遇苦难时所感受到的痛苦,而是作为旁观者目睹他人苦难时内心感受到的痛苦。两者区别在于,自己被割伤感到痛苦,是生理性的;自己遭遇苦难而感受到痛苦,虽不完全是生理性的,但也是一种生物本能。然而作为旁观者目睹他人苦难时,这苦难本质上与旁观者是隔绝的,它不会导致旁观者本人也遭受苦难,如孺子入井完全不会导致旁现者入井。此时旁观者面对他人苦难切实感受到哀痛,既不出于利益算计,也不出于生理本能,“非所以内交于需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此哀痛情感才具有道德价值。
(摘编自李春颖《孟子侧隐之心中的情感与德性》)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残酷的倾向,几乎是普遍人性的弱点,因此中外哲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推演出“性恶”这个结论。
B.卢克莱修、霍布斯和培恩的学说具有相似性,在解读“幸灾乐祸”时认为有一种人我比较,都运用了比较思维。
C.“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等二元关系的表述,体现了作者是在矛盾变化中看待事物的发展的。
D.侧隐之心生发出“仁”“慈悲”“爱”,是伦理思想和宗教的基础,所以侧隐之心成了人类文化的泉源。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人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愿看见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因而他能够克制他的自尊心或自爱心。
B.柔弱和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比其他人更应该具备怜悯心,而这也是人类唯一具有的美德。
C.怜悯是纯粹的天性的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怜悯心的自然性在动物身上有着较充分的体现。
D.作者认为,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十恶不赦的人。
3.结合三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文中所说“侧隐之心”的一项是(3分)( )
A.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记念刘和珍君》)
B.格里高尔顿时满身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变形记》)
C.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祝福》)
D.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卢梭的“怜悯心”与孟子的“恻隐心”的共同特点是什么?(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饭局
陈国凡
异域人终于来到了帝豪大酒店。但见酒店大门巍峨,豪气冲天,自动玻璃门,时髦洋气,大厅富丽堂皇,很是气派。在服务生的引导下,异域人往666包厢走去。
半个多小时前,异域人刚想吃晚饭,手机响了,朋友叫他即刻去帝豪大酒店666包厢,有饭局。喧闹声从包厢里传出,老远都听得见。异域人小心地推开门,微笑着,门开了,里面的人齐刷刷地看过来。异域人大吃一惊,那些人他一个也不认识,以为走错了门,就看门号,没错啊。再看人,朋友不在。肯定是哪个环节弄错了。异域人说声对不起,讪讪地退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