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070字。

  吕梁市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S)
  语文2022.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节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源自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浪费问题。节约经济学的重要价值在于重新认识节约,深刻认识浪费的原因,找出其中的规律,批判错误的观念,提出减少浪费、实现节约的途径。
  节约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是一种抽象而又具体的观念,是一种深刻而又生动的智慧。与传统意义上的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克勤克俭相比,新时代的节约含义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更宽、要求更高、意义更大,是对传统节约概念的补充和发展。
  节约规律分为节约的一般规律和节约的特殊规律。节约的一般规律是:由于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要无限性之间矛盾的存在,人类必然按照节约的原则从事经济活动。节约规律在直接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分配领域、消费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构成节约的特殊规律。在直接生产领域,节约规律的特殊作用形式是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在流通领域,节约规律的作用要求就是尽快销售。
  迄今为止,浪费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通病。这是一个事实,也是研究节约与浪费的客观条件。浪费的特征包括:“一定的广泛性”“无关性”“人为性”“顽固性”“短缺性”和“可治性”。这些特征在今天仍然存在,比如粮食浪费、餐饮浪费等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其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上形成的老原因,也有现实中出现的新因素;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客观因素,至少包括观念、制度、体制、政策等。在观念方面,存在节约与消费对立论、节约与经济发展对立论、有钱可以浪费论等错误观念。在制度方面,还没有出台专门约束浪费的法律制度。在体制方面,财政税收体制对于节约激励仍不够。在政策方面,鼓励节约的政策还需加强。
  深刻认识节约的重要意义。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矛盾,它决定了人类必须永远节约。在物质和精神相对丰裕的社会里,节约不再是被迫的节约,而是一种智慧、一种生活哲学,是在物质文化生活充裕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它体现为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的选择上,是一种主动、积极、向上、智慧的选择。人类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客观而永恒的矛盾,从而加倍珍惜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探索实现节约的途径。要实现节约需要在经济发展方式、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法治环境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简要地说,在经济方面,要建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调节经济周期,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节约。在社会方面,必须重视培养人的节约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的氛围,让浪费的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小。
  全面加强节约教育。要将资源节约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中,制定培训规划,加强节约教育。同时,将节约作为树立良好家教家风的重要内容。
  深化节约理论研究。现有经济学理论对于节约问题的研究还不够,需要深化研究。建议从定性和定量紧密结合的角度研究节约问题,将节约贯穿于各个部门经济学。
  (摘编自孙宝强《与时俱进的节约经济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浪费问题是节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头。
  B.节约规律在直接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都会发挥作用,但二者的作用不同。
  C.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浪费是人类社会共有的通病,且此通病不可避免。
  D.我们应认识节约的重要意义,探索其实现的途径,并深化其理论研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宗明义,开头介绍了节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头及其重要价值。
  B.文章对浪费情况的详细分析,有助于对症下药地提出实现节约的具体措施。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点明浪费原因,使观点得到有效论证,颇有说服力。
  D.文章先介绍节约规律、分析浪费现象,再指出节约措施及其意义,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之所以按照节约原则从事各种活动,是因为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要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
  B.即使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充裕,我们仍要坚持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的原则,选择理性节约。
  C.新时代的节约比传统意义上的节约,含义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更宽,缘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D.我们只要建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调节经济周期,就能实现节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文化变成乡村发展的灵魂,余东村走向了精神富有的高品质生活之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是人人呵护绿水青山环境。余东村民向来重视生态保护,厚植“生态本底”,将保护绿水青山写进《村规民约》,以“一米菜园”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抓手,打造100多个各具特色的“一米菜园”美丽庭院,把家门口的菜园变成美丽乡村的亮丽风景,也变成了画笔下的美丽景色。二是人人弘扬文明和谐新风。结合余东农民画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