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5700字。

  河南省许平汝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定位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可分为言尽意派、言不尽意派和折衷派三种类型。就诗学的影响而言,不仅创作主体籍言意以表达性情,言意论与性情论存在着二元同体的关系,而且诗歌文本以性情为言意的内核,言意论与性情论也存在着意义包孕的关系。
  “言不尽意”论始于魏之荀粲。他所提出的言不尽意观点,虽是比较典型的玄学思维模式,成为正始玄学的先导,然其立论的基点仍然落实在《易传》的言意表达特点上。荀粲接受庄子言意论的观点,认为幽微之理,物象不能包举。意尽象中,则不能通于象外之意;系辞之言,不可达于言外之意。象外之意,言外之意,又非言象所能表达。这一理论再通过两晋僧侣以“象外之谈”“韵外之致”等抽象范畴阐释佛教义理的特点,就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学。
  荀粲的言不尽意论固然没有论及性情,却成为诗人抒写性情的一种手段,陶渊明《赠羊长史并序》曰:“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所谓“言尽意不舒”,即言虽尽而情性并未畅达,正是因言抒写性情的诗意表达。而从言不尽意到追求言外之旨、象外之意,其中又交织进中国史学“微言大义”的书写传统,由哲学、史学而渗透到诗学之中,就成为“意境”与“韵味”的本原——而意境、韵味显然都无法脱离文学独抒性情的审美本质。
  “言尽意”论以西晋欧阳建为代表。按照欧阳建所引的观点,正始玄学的才性之辩皆以言不尽意论为“谈证”(即言论的根据)。而欧阳建也正以此为驳论对象而展开论述。其《言尽意论》曰:“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吾故以为尽矣。”虽然欧阳建的观点由《周易•系辞》引申而来,所论言意关系,亦从玄学立论,然而,以“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强调表达者因接物而畅达情志,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强调接受者因概念(名)而鉴识物之意义。
  折衷“言尽意”与“言不尽意”说的代表是王弼,其《周易略例•明象》有详论。《周易•系辞》认为“言”“象”可以尽意,王弼继承《周易》的观点,又折衷庄子之说,辩证地论证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在肯定“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的前提下,进一步认为:一方面“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三者构成一种统一关系,与“言可尽意”说内涵一致;另一方面,“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三者又构成超越关系,与“言不尽意”说相类。王弼哲学的明显特点是援庄释《易》。《易》主张言意的统一性,而庄子主张言意的超越性。凸显超越性,是王弼语言观的基点。
  综上,言尽意者突出了语言的表达属性,着眼于概念(名)与表达对象(实)意义的对应关系,揭示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奥秘。言不尽意者突出了语言的限制属性,着眼于概念(名)与表达对象(实)意义的不可周延性,揭示了语言可能产生联想的奥秘。折衷论者既突出语言的表达属性,又突出语言的限制属性,从表达与接受的双重视角阐释了语言双向存在属性的奥秘。从诗学的角度上说,语言的意义正在于抒写性情,而熨帖于文本中的性情,可能是具象的生命直观,也可能是抽象的哲学启示。言意与性情构成了指称和被指称的包孕关系。
  (摘编自刘运好、吴强《论言意与性情之诗学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粲“言不尽意”的理论,在两晋时期发展为“象外之谈”“韵外之致”,对后来的中国诗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B.按照欧阳建所引的观点,正始玄学的才性之辩以言不尽意论为“谈证”,而他也是在批驳言不尽意论的基础上论述“言尽意”观点。
  C.王弼哲学的明显特点是援庄释《易》,既主张言意的统一性,也强调言意的超越性,这构成了他语言观的基点。
  D. “言”“意”的关系,就是“名”“实”的关系,对“名”“实”关系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言意关系类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出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的三种类型,并引出言意与性情的关系,对后文的结构和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B.第三段引用陶渊明诗句“言尽意不舒”,目的在于说明荀粲的言不尽意论与之后诗人抒写性情的方式有契合之处。
  C.文章根据三种主要观点将主体部分分为三个部分,且每部分都列举了其代表人物,并论述了他们的观点。
  D.结尾对三种观点的区别进行了总结,并通过言意与性情间的关系,表明自己对三种观点的取舍,突出了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哲学中“言外之旨”“象外之意”的观点,史学中“微言大义”的传统,渗透到诗学之中,就形成了意境、韵味等文学的审美本质。
  B.欧阳建将“言”与“意”比喻为声音与回响、形体与影子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一致的,所以能够达到言畅志、名辩物的“言尽意”效果。
  C.在王弼的哲学思想中,“言”“象”“意”三者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三者构成统一关系,又构成超越关系,是对言意之辨的折衷。
  D.从诗学角度看,言意和性情构成指称和被指称的包孕关系,语言的意义在于抒写文本中包含的生命直观、哲学启示等性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去年,在投资和消费相对乏力的情况下,出口表现一枝独秀。您认为我国进出口高增长的态势将持续多久?
  魏建国:从2020年6月起,中国的月度进出口连续超过18个月实现正增长,这是极其少见的现象。尤其在投资和消费表现相对乏力的时候,外贸进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支撑作用。
  为何近两年中国外贸表现如此突出?我认为主要依靠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天时”指的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最早控制住了疫情。“地利”指的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