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490字。

  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0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导致这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被扰乱。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并逐渐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美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兴起的美学研究新形态,代表着美学的发展方向,可以简单地视为美学的生态转型。
  生态美学根据生态学原理,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认为人类只是生态系统生生之功能、生生之德性的具体体现之一。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是因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将自身对于生态系统的责任理解为“参贤天地之化育”,将自身使命理解为帮助生态系统达成“万物并有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按照生态美学的思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无度利用的资源,而是人类得以产生且赖以生存的本源。
  正是从生态系统的生生特性出发,生态美学展开了对于审美价值的生态重估,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辨证关系。在生态美学之前的美学理论中,审美价值毋庸置疑地居于价值序列之首。但是,从生态审美的高度来看,生态美学的理论思考多了一个重要参照,即生态健康,也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生态美学则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审美互动,自觉地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严肃地反思和批判审美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生态美学看到,人们通常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一个事物的美丑,将审美愉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很少考虑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因而造成了对于环境的极大破坏。生态美学在认真反思形成人类审美偏好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健康为价值标准,将事物的生态价值放在审美价值之前,通过探讨审美偏好与生态宰难之间的关系,反思和批判人类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努力倡导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使美学在拯救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生态美学也引发了艺术观念的生态转型。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曾经长期占据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黑格尔甚至将美学视为艺术哲学,同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现代美学从其主体性思路出发,通常高扬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用表现论来解释艺术现象,将艺术视为艺术家表达情感世界的自由创造。根据这种艺术哲学,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其逻辑与现代工业生产完全一致,自然事物可以由人类随意加工和改造。与此相反,生态艺术美学则认为,自然自身有着远为人类所不及的巨大活力与创造力,天才的艺术家无非是自然之子,其艺术创造活动无非是一个“代自然立言”的过程,无言的自然超过艺术家的“代言”活动而表达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与内在目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外的生态美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这种形态的美学理论不但有助于反思和批判现代美学的根本缺陷,而且有助于引导人们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摘编自程相占《生态美学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学转型》)
  材料二:
  生态美学研究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出发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这既是生态美学的精神内核,也是生态美学发展的价值旨归。在理论上,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基石,建构生态友好型美学;在实践上,要将生态美学的目标落实到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生态美学的发展要注重引导绿色变革,在生态层面上推动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审美观念方面,生态美学应培育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体验,从而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努力从审美方式上消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在生态实践方面,生态美学要从理论走向现实,走向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处处感受到生态之美。
  生态美学研究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无论是“不违农时”“万物齐一”的思想观念,还是“风调雨顺”“瑞雪兆丰年”的民间智慧,都围绕着“生”与“和”展开,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中对生命孕育、繁衍的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调。
  生态美学的发展还要树立全球眼光,发出中国声音。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利益,更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因此,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看待当前面临的生态难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的生态保护。这就要求生态美学在发展中积极与各国生态美学研究机构、研究者展开合作和交流,推动理论成果的相互借鉴和补充,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胡友峰《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社会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生态美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B.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将自身的使命理解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
  C.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可以由人类随意加工和改造。
  D.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研究生态美学也需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所以能够主宰天地万物但万物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源,人类也应善待万物。
  B.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与平衡的生态审美观,促使人们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展开对审美价值的生态重估。
  C.生态美学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从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以这个理念推动全球的生态保护。
  D.中国虽然是生态美学的发起者,但也要树立全球眼光,加强国际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生态美学”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
  D.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生态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你认为将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有怎样的重大意义?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姹紫嫣红开遍
  滕肖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天还未亮,项忆君便被父亲的唱戏声弄醒。她爬起来,轻手轻脚地开了门。客厅里,父亲项海把四周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拉上窗帘,穿一身褶子,舞着两只水袖,身段袅袅婷婷。头一扭,眼神再一挑,翘个兰花指——便活脱是杜丽娘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