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900字。

  大冶市2022年九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卷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祝考试顺利★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①这秘密是大河深藏的。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        ),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mò q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guǒ xié ér qù;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将带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②任那里草木葳蕤,绿芽萌发。
  ③她的气息被我追随着,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④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        )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喘息。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bǔ  chuǎi     B.bǔ  chuǎn  C.fǔ  chuǎn    D.fǔ  chuǎi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默契  裹挟而去     B.默挈   裹挟而去
  C.默契  裹胁而去    D.默挈   裹胁而去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心照不宣   千军万马       B.心会神凝   千军万马
  C.心照不宣   万马奔腾 D.心会神凝   万马奔腾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①处修改为“秘密是大河深藏的”。
  B.②处修改为“任那里草木茂盛,绿芽萌发”。
  C.③处修改为“她的气息被我追寻着”。
  D.④处修改为“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最合适一项是(   )
  ①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②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③从雪山到海洋,④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
  A. ①③②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①④②
  6.综合性学习(共4分)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盛典的大幕拉开,班级就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共话冬奥”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任务一:知晓主题含义。本届冬奥会的主题口号是“一起向未来”,作为在全球疫情背景下的举行的冬奥会,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试用一句话表述你对冬奥会的口号的理解。(2分)
  (2)任务二:微博参与互动。冬奥会开幕式与闭幕式上的中国元素惊艳世人,如二十四节气、迎客松、中国结、折柳……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纷纷留言,请你仿照第一条微博再续写一条,参与互动。(2分)
  冬冬:四面八方来相聚,青松迎客;
  墩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山水本无情,皆因人之有情,触景生情,情景相融,方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颔联“(1)_____,(2)_____”以典型景物描写暗含旅人早行的感受;李白《峨眉山月歌》“(3)_____,(4)_____”于写景中融入了诗人初离蜀地、伴月江行的独特体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若夫(5)_____,(6)______,晦明变化者”描述景色变化抒寄情山水之情怀;晏殊则在《浣溪沙》中通过“(7)_____,(8)______”这组天然奇偶句表达了对生活哲理的感悟。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