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990字。

  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第八次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跨越古今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季载誉而归,其自上线以来深获好评。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纪录片《中国》自成一系的美学风格——在世界级的视听语言与当代技术的实践中,呈现出一派纯正的中式美学,充满了留白之美。
  “留白”一词原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以留白突出空间主体,予人以无限遐想之地。“留白”式的审美承载了中国千年文化底蕴,也让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在对“美”的追寻上,找到一片可以扎根的沃土,绽放出一抹文化的亮色。
  与以往大众熟知的历史类纪录片不同,节目拒绝了“历史流水账”的纪录方式,舍弃系统连贯的线性叙事,只聚焦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通过再现这些名人的选择和高光瞬间来映照历史的流变。这种在历史切口的选择中无限留白的手法,显然使这部纪录片充满了艺术性。如元朝初年,喧闹的“市井”舞台中央,一出好戏正在上演。戏曲作家关汉卿,以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及戏剧创作,折射朝代交替中读书人的困境与悲悯,揭露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不说一物却道尽万物。在节目中,这样独特的切入视角还有很多——在宋徽宗赵佶的带领下走向繁荣的宋朝美学,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的风云变幻……纪录片以标志性事件和人物,说思想,说细节,说趣味,让观众可以从具体的某个历史场景中纵观时代洪流,思民族兴衰,串联起那些埋藏在历史中的动人片段。
  该片解说词也极尽点到为止的无言之美。譬如,两位伟大诗人的盛世相遇,它仅用一句话就完成解读:“在洛阳,杜甫终于见到了偶像李白。”而给后世留下瘦金体,青花瓷等无尽艺术瑰宝的宋徽宗,它也只是这样概括他的艺术天赋:“赵佶对于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受力。”在这些历经打磨的文字里,它们都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与此同时,在音效的处理上,节目也坚持以少胜多的原则。安史之乱中的刀剑马蹄声,汴梁夜市的喧闹及乐声,特定场景才会出现的声音,在这些关键时刻加深了观众的沉浸感,让大家在观看中能拥有一份身在其中的真实体验。
  留白中生万千景,无画处皆是妙境。可以说,节目画面构建及表达上所遵循的中式美学,让不少观众在观看之后大呼高级,当中式留白极致写意配合着超宽画幅的呈现,让画面更显诗韵大气,也使观众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在片中,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在弄权者的暗箱操纵中惨败,纪录片仅用空旷的院落一角,一张桌、几坛酒,几组远近切换的镜头,便将杜甫孤郁悲悯的内心世界完美呈现。虚实穿插,以无胜有。这种有余韵、有留白的呈现方式和写意手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观众全情投入。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以中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打通了国际文化的交流壁垒。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属于中国的历史影像,让观众在影像中探寻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找到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密码,是他们出发时的方向。
  (摘编自《湖南卫视极致国风表达〈中国〉第二季现纯正中国美学》)
  材料二:
  《中国》第二季以思想和制度为主线,在内容选取和主题表达上,更加关注家国情怀、民本思想和文化积淀。从人这一“核心”出发,《中国》第二季重在书写人的命运沉浮、价值追求、审美意趣和历史痕迹,并借此刷新叙事手法,走向丰富、多元。
  有时代双子星的奇妙交错。中国诗歌史上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李白与杜甫,成为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缩影。第一集以天才诗人李白切入,展示他放荡性格与惊人天赋,由此展示盛唐海纳百川、胸怀广阔的王朝个性。而杜甫把传统文人的理想抱负与国运涨落进行勾连,让节目有了微观个体生命的温度,也有俯视历史走向的视野。
  有人物与历史的“对比”,还有命运与时代的“互文”。赵宋一朝,不乏黄袍加身的戏剧、文化蓬勃的自信,但节目唯独选择了宋徽宗赵佶——他是“靖康之变”的亡国之君,却也是造诣高超的艺术大家,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宋徽宗,节目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独特观点。
  解说也是点睛之笔,不徐不疾的讲述方式恬淡沉静,“灵魂旁白”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和启发式的思考,以历史旁观者的视角用声音牵引更多当代人走进中国历史。讲述人周涛的解读深情饱满,表达深沉厚重历史的同时,兼具细腻婉约的声线让纪录片更有温度;另一位讲述人何炅的声音浑厚亲切,充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节目里我们还能看到更多新的视角,比如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碰撞。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科技融入儒学,在中土大地播撒科技之光;郑和下西洋,这一远超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壮举,重温中央王朝对海洋的好奇目光。这些中西方交流和碰撞的历史往事,借助客观、冷静的讲述,十分有利于海外传播,吸引更多外国观众。
  以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来时路,以现代人的思维审视大历史,《中国》第二季所呈现的既有文化,思想、制度等无形的内容,也有器物,服饰、交通等可见的事物。正如评论指出,一部好的纪录片可以唤醒观众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更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国家形象的一次影像建构。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二季:这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
  1. 下列对《中国》第二季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第二季抛弃线性叙事,删繁就简,选取了典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充满留白之美。
  B. 《中国》第二季不落窠臼,以当代技术呈现声画交融的观影效果,令观众们身临其境,沉浸感强。
  C. 《中国》第二季采用多元的叙事手法,更好地讲述了跨越千年的历史,展现了宏大的家国情怀。
  D. 《中国》第二季以影像建构国家形象,真实全面地再现历史,提升了文化自信,传达了民族精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第二季不仅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关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碰撞,目的是展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B. 《中国》第二季选择宋徽宗赵佶,既因他有带领宋朝美学走向繁荣的自信,又因他的悲剧命运有展现历史兴衰的独特性。
  C. 历史纪录片的解说词应该少而精,以概括性描述为主,并配以解说人或深情或浑厚的嗓音,引领观众走进中国历史。
  D. 材料一侧重从艺术手法角度介绍,材料二侧重从内容选取和主题表达介绍,两者互为补充,便于读者了解《中国》第二季。
  3. 下面各项作品中,不能体现“留白之美”的一项是(    )
  A. 京剧曲目《霸王别姬》中,演员扬鞭表示骑马,划浆表示行船,绕场一周表示日行千里。
  B. 《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以音乐的停顿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C. 《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一翁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
  D. 《兰亭集序》中精心布局字形笔画,笔画间及行间之白的疏处也措置得宜,疏密有致。
  4. 作为一则文艺评论,材料一是怎样逐步深入地介绍《中国》第二季的?
  5. 假如要为“《中国》第二季”参加历史类纪录片展映写推介词,请结合材料写出内容要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真实全面地再现历史”错误,由原文“让观众可以从具体的某个历史场景中纵观时代洪流”可知,不能说是“真实全面地再现”。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A.由材料二第五段可知,目的是有利于海外传播,吸引更多外国观众。
  B.综合材料一“在节目中,这样独特的切入视角还有很多——在宋徽宗赵佶的带领下走向繁荣的宋朝美学”“赵佶对于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受力”和材料二“但节目唯独选择了宋徽宗赵佶——他是‘靖康之变’的亡国之君,却也是造诣高超的艺术大家,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忆佩弦先生
  冯契
  读其文,想见其人,在中学里的时候,总以为朱先生是个翩翩佳公子,风华清靡,一如“荷塘月色”。后来进了清华,在迎新会上,有同学远远指给我看一个身材矮小,连走路的姿势都活像日本人的教授,说:“那就是朱自清先生!”这使我非常失望。
  我平时和朱先生根本没有接近的机会。但当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