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430字。
安徽省皖江名校2022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在西方审美范式在全球范围依然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现实状况下,提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国内教育界、艺术界、美学界深醒。传统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审美最集中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理应成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主力军。
传统中国画强调“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将习画的过程融入对人修身、立德 、养慧的过程中。人们学习艺术,先要观赏、游历自然景物,学习古人的经史子集,对古人的智慧虚心涵泳,体会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的境界,体悟“万物皆备于我”的内涵,然后再描绘自然,抒发性情,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个人审美和陶冶道德情操是一体的。
传统中国画家深受中国儒家哲学思想影响,秉持孔孟之道,集学识修养与浩然正气于一身,在此基础上,他们从事绘画创作,寄情于画笔,无不是托物言志的一种表露。画家的画与文人的文、诗人的诗,表达形式不同,但表述的内容和情趣则是一致的。通过历代画家的不断挖掘,他们笔下逐步形成了一类重要绘画体裁,即通过描绘梅、兰、竹、菊、松等具有君子人格的物,来表达自身的高洁情操。以自然对象之美来比喻君子之德。如梅的高洁,兰的清幽,竹的坚韧,菊的风骨,无不代表着君子高尚的品格。于是绘画的过程,便成了赋予自然之物以人的生命的过程,同时也是君子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传统中国画中所蕴含的这些美好寄寓,正是中华美育精神的主体内涵。
传统中国画讲求画外之功、弦外之音,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功夫在诗外”,追求“余韵”,是一致的。中国画家不是训练成的,而是养成的。中国历代许多绘画大家无不自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筑牢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基,进入人生的中晚年后绘画始有成就。如明代开创传统大写意花鸟画风的徐渭,一生读诗书,曾八次参加乡试,50岁后专注绘画领域;清代画僧朱耷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子孙,从小接受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近代“海上画派”代表画家吴昌硕,10岁操刀制印,22岁考中秀才,又拜名儒学习辞章,其曾自言“50始学画”;家喻户晓的近代画家齐白石,57岁“衰年变法”方获成功。
由此可见,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年不断的研习与厚积,是造就传统中国画艺术巨匠的必由之路。中华美育的未来也必然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脉中,是传统的精华与时代的精神相结合淬炼的产物。
当下,有些人认为,文艺工作者的艺品和人品是两分的,创作出所谓好的文艺作品,未必人品也是好的。这与传统中国画倡导“欲学作画先学做人”的理念判然两途。传统中国画家的培养过程,恰好诠释了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对人格的塑造,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命题前,我们应该给予传统中国画教育以足够的重视,使其在新时代中华美育体系发展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冯朝辉《“欲学作画先学做人”——浅谈中国画与美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中国画是传统审美最集中、典型的表现之一,将习画与对人的修身、立德、养慧融为一体。
B. 由于受中国儒家哲学思想影响,传统中国画家秉持孔孟之道,在绘画创作时也以笔寄情,托物言志。
C. 画家的画与文人的文、诗人的诗,三者所表述的内容和情趣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它们的表达形式。
D. 造就传统中国画家并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但必须长期研习与厚积传统文化以形成深厚的文化根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针对现实状况提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强调传统中国画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B.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中国画为何理应成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主力军。
C. 文章以徐渭、朱耷、吴昌硕等人为例,旨在论证传统中国画家须到中晚年方有成就。
D. 文章结尾批评当下有些人 错误观点,强调重视传统中国画教育,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传统中国画先要观赏、游历大自然,提高个人审美;再学习古人的典籍与智慧,陶冶道德情操。
B. 传统中国画家往往借美好的自然对象来比喻君子之德,其绘画的过程也是君子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
C. 中华美育精神的主体内涵就蕴含在传统中国画之中,努力培育传统中国画家利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D. 传统中国画提倡“欲学作画先学做人”,人品高则艺品高,人品不好的画家注定创作不出好的作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造就传统中国画家并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错误,原文说的是“中国画家不是训练成的,而是养成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10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有了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新增地方性保护条例37部,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健全: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保护和传承意识有了质的提升。数据显示,10年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从2011年的4 1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08亿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