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170字。
龙岩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模拟语文科模拟训练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19分)
材料一:
新时期以来,散文的文体地位得以提升,但“散文美学”体系中有不少问题需要厘清,其中关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就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话题。散文在强调抒情之外,应有更开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表达。
现代散文诞生以来,“抒情性”“自叙传”等文体特征在散文创作和理论表述中得以确立。“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如散文研究学者林非所言:“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但是,过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质疑。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我觉得感伤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
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散文与新世纪的非虚构文学拓宽了散文的主题表达和艺术空间。前者在个人话语与公共领域之间找到衔接点,扩大写作领域;后者寻求散文与其他文体技巧之间的沟通,开阔了艺术视野。
不过,散文的艺术规范是作家劳动与读者阅读共同达成的,散文的变革应致力于完善、深化散文的艺术表达,营造出纯正的“散文味”。散文创作要有未来,创新是生命力。需要警惕的是在创新的氛围下出现瓦解现当代散文基本艺术规则的倾向,比如破坏散文的“真实性”原则,这就等于动摇了散文文体的根基,将让读者对这个文体失去信心。
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节制,理性思考始终在场,有着哲学沉思的气质,在宁静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世界、人性的观察、感悟与思索。
(摘编自于祎《“挺大的人,何必说小姑娘似的话”——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的散文在写作实践、传播、接受、批评等环节皆产生重要变化,散文的航道拥有了明显的转折曲线。“思潮的弱化”与“叙事的转向”构成新世纪以来散文的两个关键词。
21世纪以来,散文在总体走向上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潮,这在作家队伍的多样性、作品数量的丰富性、图书市场上的热点持续等方面皆有所体现。而在具体弧度上,则呈现出由“山地”向“丘陵”过渡的形态,决定这一走向的主要因素在于思潮的弱化。散文思潮的弱化,是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较而言的。那个时期,对于三文来说是一个触底反弹的历史时期,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学者随笔、女性散文等思潮接踵而至。其中有的在思潮的纵深性上,比如历史散文与女性散文,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依然持续深入。只不过,21世纪以来的散文思潮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在思潮的延展和深化方面,皆存在不足。
理论界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完成了对诗化模式及“形散神不散”观念的清算和整理,不过,空洞的抒情在当代散文的退场,则是在新世纪之后完成的。“叙事的转向”在乡土散文、历史散文等题材领域中普遍确立,叙事成为当下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作为跨世纪的散文思潮,肇始于1998年的“新散文”在推动散文整体性的叙事转向上开启了先河。作家将经验叙事推向某种极致,这也是一种文体实验过程中矫枉过正的必然结果。他们在强调个人化的叙事过程中,借鉴了小说的复调手法、电影的镜头化叙事方式、现代话剧中语言传达的动作性,以繁复的场景化叙事和大量的细节描写,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总体而言,经验和事件的叙述取代了片段化、印象化的处理方式并成为主流。
“新散文”的叙事转向,在实践层面全面铺开。在更多的新锐奖项中,叙事作品占有绝对的比例。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散文为历史材料与个人感悟的结合体,那么,21世纪的历史散文有了明显去个人感悟化倾向。他们在甄别历史材料和处理历史细节上更加用心。王开岭的《一个守墓家族的背影》、王充闾的《用破一生心》等作品,叙事方面的感染力明显加强。而在乡土散文类别中,知识性、感悟性的散文随笔尽管普遍存在,但业已偏居一隅。一批乡土散文作者,对于各自故土的书写大多以系列形式展现出来,而场景叙事也成为这批作家常用的手段。
(摘编自刘军《叙事性赶走了空洞的抒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散文中的“抒情性”,散文创作者和研究者都无异议,但过分倚重抒情受到了质疑,有人认为它把散文的范围弄狭窄了。
B.新时期至今的散文创作成果突出,不仅拓展了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还出现了多种散文创作潮流。
C.21世纪以来的散文创作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较散文“思潮的弱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D.21世纪的历史散文加强了叙事方面的感染力,涌现了王开岭、王充闾等优秀作者,而乡土散文走向衰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期以来,虽然散文的文体地位有了提升,但是有许多问题并没弄清楚,而过度抒情是其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B.“抒情性”是散文的文体特征之一,但抒情无法表达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让散文创作的空间受到了影响。
C.21世纪以来,“思潮的弱化”使散文作家队伍、作品数量在具体发展弧度上呈现出由“山地”向“丘陵”过渡的形态。
D.21世纪后,散文空洞的抒情状态得到解决,而叙事成为“新散文”的显著特点,这是散文发展的必然结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21世纪以来散文“叙事的转向”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微文创作者强调个人化叙事,借鉴小说复调手法、电影镜头化叙事方式来写作。
B.21世纪以来的散文在写作实践、传播、接受、批评等环节皆产生了重要变化。
C.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学者随笔、女性散文等在进入21世纪以后依然持续深入。
D.在21世纪的乡土散文类别中,各类知识性、感悟性的散文随笔仍然普遍存在。
4.“挺大的人,何必说小姑娘似的话。”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5. 散文创作应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6~9题。
信①
——井冈山往事
江子
“六妹爱鉴”。1926年4月14日,在广州黄埔军校的一张桌子上,湖南湘阴人、时年二十一岁的炮科学员陈毅安这样写道。刚才,他还是学习射击、测图和爆破的、在训练场上不顾一切的勇士,现在,他成了柔情万种的情人。
念着自己刚刚写下的这几个字,他感到胸腔里立即充满了比珠江水还要多的爱意;他似乎看到了他的六妹,坐在湖南第三师范学校某个教室里,老师叫着她的学名“李志强”;他似乎又回到了三年前他们刚刚认识的时候:她短发,双眼充满生气,率真里有一股泼辣劲。他记得他们定亲的时候是八月,中秋临近,桂花似乎格外香,那越来越圆的月亮,成了他们爱情的徽记和地老天荒的誓言。他们从此开始通信,在信中仿佛两只肆意吞食着思念的桑叶的蚕,或者是她任性,撒娇,说着傻话逗他;而他俨然一个见过世面的大哥,轻轻地训她,煞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